2025年09月27日 星期六
散步(插画) 放下手机 秋风起  钉棉被 变化无穷的河流地貌 善溪江风情 笋膜饼的味道 谁能回答我
第16版:夜光杯 2025-09-24

变化无穷的河流地貌

赵伯陶

《游太和山日记》明熹宗天启三年(1623)三月十一日记:“登仙猿岭。十馀里,有枯溪小桥,为郧县境,乃河南、湖广界。”所谓“枯溪”,即今乌峪河,宽约5米,长2.5千米,仍为干河,属于喀斯特地貌中的“干谷”形态。成因是远古造山运动中地壳上升,导致地表河降而为地下河,原地表的河床干涸遂形成“干谷”。附近的乌峪村,即因此干谷而得名。《滇游日记六》崇祯十二年(1639)正月二十四日记,也记述了云南鹤庆境内干谷地貌:“松桧之南,山盘大壑而无水,沟涧之形,似亦望东南去。”

如果说河床的陵谷巨变因年代久远只可推测,那么河流两岸的状貌之异乃至河床自然的“裁弯取直”,就可凭观察而得了。《楚游日记》崇祯十年(1637)四月二十四日记:“直抵左山,而右为旋坡;江曲而右,直抵右山,而左为回陇,若更相交代者然。”这是从实际观察总结出来的河流规律,大大早于外国旅行家的相关判断。所谓“旋(xuàn)坡”,即被水流常年冲刷切削形成的陡坡。所谓“回陇”,即被水流逐年淌过形成平缓的沟陇般河滩。沈玉昌、龚国元编著《河流地貌学概论》第四章《河谷的形态及其成因》记有:“在地球上的运动物体,都受着地球偏转力(科氏力)的影响,北半球是向右偏转,南半球是向左偏转。在北半球南北向流动的河流,如果是由南向北流,即由偏转力小的地区流入偏转力大的地区,河流就有向右岸偏转(即向东岸偏移)的趋势,因此河流冲刷东岸,使之变陡;如果是由北向南流,则由偏转力大的地区流入偏转力小的地区,那么水流就有向西岸偏转的趋势,因而就冲刷西岸,使之变陡。我国的黄河和长江的下游,都是右岸陡而左岸低平。”

霞客有关河流两岸有所谓“旋坡”“回陇”的考察,还可与《楚游日记》三月十四日记对照:“七里至香炉山。山小若髻,独峙于西岸,山,江中乃石骨攒簇而成者。其上佳木扶摇,其下水窍透漏。最可异者,不在江之心,三面皆沙碛环之,均至山足则决而成潭,北、西、南俱若界沟,然沙逊于外,而水绕其内,其东则大江之奔流矣。盖下流之沙,不能从水而上,而上流之沙,何以不逐流而下,岂日夜有排剔之者耶?亦理之不可解也。”文中所记述的三面沙碛所环之潭,系由废弃的老河道形成,即所谓“牛轭湖”(被废弃的河道形如牛轭故称),又称“月亮湖”“弓形湖”,成因是:随着流水对河右岸的不断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被废弃弯道的上口门与下口门将先后被淤堵,逐渐与新河道失去联系而形成形如牛轭或新月形的湖泊。徐霞客观察到这一奇特的河流地貌,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仅提出“理之不可解”的疑问,这在现代水力学与泥沙运动理论尚未萌生的明季,堪称难能可贵!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