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果
很多年前,我驱车至如皋办事。在如皋吃河豚鱼是一绝。主人徐兄钱兄请了一位餐饮老法师大刘作陪。
席间,大刘说今天我们不谈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破事,说点兴趣盎然的,好玩的。我们如皋有个真正的名士大家,他叫李渔!比明末四公子有趣多了。他籍贯金华兰溪,但出生并成长在如皋二十余年。
大刘从历史拐入现实的轨道:我们今晚吃红烧和白汁河豚,红烧可配米饭。待会我们将品尝李渔的“西施乳”捞饭,绝配!“西施乳”是雄性河豚的精巢,口感滑嫩细腻,与晶莹颗粒状米饭相拌,一口鲜香Q弹,眉毛落光。河豚捞饭是从广东鱼翅捞饭借用而来的,以前在这里就叫河豚泡饭。
见机,我起身作揖:第一次来如皋,第一次吃“西施乳”捞饭,谢谢各位盛情款待。既然大刘说到李渔,我也开腔放言,我认为,李渔的历史价值被压低了,而受损最大的当数如皋。这很亏的。
徐兄举杯向我,一饮而尽,说,谢谢俞兄,我们明白,多一段传奇多一条路子。
其实对于李渔,如皋人还是很熟悉亲近的。沉吟不语的钱兄开口了:李渔论虾也是绝唱,秦淮河的虾太嫩,不可起猛火;太湖的虾偏腥,应多浇料酒。好玩不?说起如皋,离不开鲥鱼、刀鱼、河豚鱼。我接口道,还有李渔!都是一江精华。满堂哄笑。
大伙像对对子似的,拿李渔的金句行“抛砖引玉”之游戏:“一笋二菇”之鲜嫩,“糕贵乎松,饼利于薄”。今天蹭吃蹭喝的“打秋风”口头禅,李渔实为祖师爷,他称为“打抽丰”。
我说,如皋倘若祭出“三世会穿衣,五世会吃饭”的李渔,难道不是掌握了招财进宝的流量密码?
美食其实就是一饱肚腹的口欲之物,虽贱虽俗,大家却青眼有加,垂涎三尺。民以食为天嘛。李渔的“西施舌”“西施乳”多形象,一眼难忘,总想寻寻觅觅吃上几口。李渔可说是生活美学家,他会琢磨案几上放个犀角杯是不是比金银杯更见雅致情调,活脱脱一个活色生香大玩家。
看看李渔的朋友圈吧。他一生有八百余友人,遍及十七省二百余州县,苏浙居多。现职官员多,退休仅占什一。尊至尚书、大学士,卑至县吏衙役,布衣中多隐士、幕客、考古家、藏书家等。他一家出动,或“打抽丰”或堂会演出,妻妾婢仆及一套锣鼓戏班,我曾喻之为“一众妖娆”倾巢而出。戏班主李渔,兼学员教师、编剧、导演及唱腔设计。旦角粉青衣,坤角无雌声,弁钗之易,如变脸之术。一袭布衣走台,三千珠履喝彩。这样全能的李渔,谁不喜欢。
中国文人有趣又好玩的不多,李渔首屈一指。以一人之力养一家几十口之众,婚姻、生育、就业、拉动消费皆迎刃而解。这人生,站在哪儿都是一道烟火气爆棚的风景。站在如皋,就能引领这一江生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