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30日 星期二
“上海摩登体”惊艳共享  写活上海城市气质
第16版:创见 2025-09-27

“上海摩登体”惊艳共享 写活上海城市气质

上世纪初的上海南京路(明信片)

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福州路上的广告旗幡(明信片)

1946年出版的《黑白美术图案字》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纺织印染厂的商标

海报《上海之问》 厉致谦

海报《上海》 2×4

艺术海报展现场,背景墙上的字体是“上海摩登体”

海报《有鹿角的收音机》天格思

海报《夜上海》 虞琼洁

海报《寿头寿脑》 韩文斌

海报《上海繁花》 陈 嵘

徐佳和

字体是城市视觉的基因,“上海摩登体”为上海量身定制了专属字符密码——它藏着外滩建筑的挺拔线条,裹着老上海话的鲜活韵味,更承载着一座城市从过去走向未来的文化底气。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装饰艺术浪潮,到如今点亮城市街巷的光影投影,“上海摩登体”尝试以7293个字符为纽带,让上海的都市气质与文化脉络在笔墨与几何的碰撞中焕发新生。 ——编者

宋体、楷体、黑体等是我们日常常见且常用的字体。近日,中国首款以城市文化为源流的中西文字体——“上海摩登体”(Shanghai Modeng)正式发布。该字体全字库含7293个字符,向社会开放共享,公众可通过www.shanghaimodeng.com下载使用。

与此同时,基于“上海摩登体”的艺术海报展在“外滩源壹号”开幕。十六组多元文化背景的知名设计师,用这款字体创作艺术海报;与上海字体视觉文化相关的史料文献同步展出,二者在同一空间相互映照,共同探讨字体演变与上海都市文化的深刻关联。

起源与升华之路

这款字体以现代字库技术为基础,突破传统汉字结构,将装饰艺术风格的几何美学精髓融入设计。其笔形系统大胆革新:用直线与圆弧的精密组合,替代传统书写的自然笔触;笔画粗细均衡、刚柔相济,字体架构采用高耸设计,如建筑般挺拔有力,在静态几何秩序中迸发向上动感,让每个字的结构充满先锋性与想象力。西文字体设计既严格遵循中文字体的统一逻辑,又充分考量西文排版语境,巧妙平衡传统与创新。小写字母突出圆弧造型,营造出富有几何韵律的视觉张力;同时借助OpenType字体技术,增加西文字符连笔功能,更显灵活流畅。阿拉伯数字以富有弹性和力度的圆弧线条设计,字形精致饱满、趣味生动。标点符号延续中文字形修长特征,重心上移,冒号、分号打破常规布局,从细节处凸显“上海摩登体”的独特气质。

不难看出,“上海摩登体”溯源了上世纪初上海都市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以及渗透各类视觉文化形态的装饰艺术运动。策展人汪汝徽表示,作为视觉特征鲜明的“标题字”,“上海摩登体”的字形展现出与图案、纹饰同等的“装饰形象”象征力量;尽管“摩登”源自英文“modern”,但在中华文化与社会土壤中,已升华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与视界。

装饰艺术的土壤

上世纪二十年代末,西方建筑、工业、商品、娱乐及媒体思潮涌入上海,推动当地工商业快速发展,使上海成为国际贸易之都。中文字体设计的繁盛,正是依托这片密集“交换”的商业土壤。作为“视觉传达”工具,字体广泛出现在建筑霓虹招牌、商品包装标识、流动广告招贴等载体上。受外来设计思潮影响,中国商业美术语言迅速发展;随着上海本土工商业崛起、“国货运动”蓬勃开展,中文字体成为“国货”商品的重要视觉标识,多样的中文美术字应运而生。

这一时期的文字视觉资产不仅存在于书籍、报纸、期刊等出版物,更随商品流转,融入银行大楼、百货公司、大饭店、咖啡厅、影剧院、跑马场、歌舞厅等城市场景,走进人们生活。《上海字记——百年汉字设计档案》记载,鲁迅对中国近代书籍装帧设计贡献重大,在他的倡导下,上世纪二十年代,陶元庆、丰子恺、孙福熙、闻一多、叶灵凤、钱君匋等著名作家、美术家、出版家纷纷参与图书装帧设计,深刻影响了上海及全国出版业。

施蛰存在1933年《现代》杂志中写道:“所谓现代生活,包含各式各样独特形态:汇集船舶的港湾、轰响噪声的工场、深入地下的矿坑、奏着Jazz乐的舞场、摩天楼百货店、广大竞马场……甚至自然景物也与前代不同。”中国图案学体系奠基人雷圭元在1934年《近今法兰西图案运动》中提及:“动的、高速度的、几何形的、机械的轮廓,整齐规律地活动,电气炫目的闪亮,无线电刺耳的声浪,不知不觉间,这些线和形涌入图案家脑海。商业与工业竞争,推动图案家跟随创作动的、机械的设计,诞生无数新线条与新色彩。”

不过,“上海摩登体”并非对装饰艺术风格的简单复刻,而是在传承装饰艺术运动“融合多元文化、创新面向未来”特点的同时,以独特字形语言,叩问城市文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当下的创意延伸

在“外滩源壹号”举办的基于“上海摩登体”的艺术海报展,直观展现了这款字体的广泛应用与创意潜力。多张海报采用“上海”二字叠影的创作手法。例如由2×4创作的作品《上海》,为字体赋予金属或玻璃质感,形成透叠格栅的互映与折射,让“上海”呈现出更厚重、复杂、交错的不确定形态;刘钊创作的《叠影上海》则将“SHANGHAI”不断叠加、旋转、堆叠,打造出既似建筑立面又似流动空间的视觉效果,通过字母延展与空间透视,凸显上海的都市秩序与摩登气质。

厉致谦创作的《上海之问》,所有元素均以“上海摩登体”为基础,或直接使用,或调整缩放。作品以四个蓝色词组编织成底网,在粉色底面上,蓝色的线条宛如城市的天际线,其中还挂着一串串代表新旧城区编号的密码,承载着上海新老市民的共同数字记忆。还有部分海报以上海话为创作素材。韩文斌创作的《寿头寿脑》,借猫咪与家人的关系,展现上海的宠物友好环境;虞琼洁的《夜上海》,选用上海话“野日头吃家日头,野月吃家月”,生动比喻日食与月食,既凸显上海话的独特韵味,也以方言为文化载体,彰显地域文化特色与文化认同感。

“上海摩登体”依据GB2312国标标准,由上海汉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耗时一年半研发而成,集聚了字体设计、平面设计、城市文化领域中外专家与创作者的智慧。

据悉,“上海摩登体”的成果已多次亮相:2024年11月,在ART SHANGHAI“摩登:交错的世界”上海巴黎装饰艺术大展首次呈现;2025年9月,字库应用于第36届上海旅游节主视觉及大巡游等活动,在外滩及沿线高架打造城市文化景观;9月19日开幕的第二届上海国际光影节期间,“上海摩登体”还在徐汇滨江主会场的建筑投影秀中亮相,通过光影艺术激活城市空间,礼赞上海底蕴,展现这座城市的活力。

“上海摩登体”出品人郁为琦认为:“这套字体以优雅姿态漫步上海街巷,只有让文字得到广泛应用,才能拥有持久生命力,让文脉真正深入人心。”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