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城县宗朗灵泉景区热闹非凡
莎车工人在打磨钻石
上海援建的印染厂投产
上海医疗人才(左)进行示教
市民在叶城县昆仑国学书院参观
泽普县里的”小红村超市”
本报记者 曹博文
“我们都过上好日子了!”在南疆首个5A级景区——泽普金湖杨国家森林公园长寿民俗文化村,村民阿卜力米提兴奋地描述起自身的变化,过去他靠务农、开餐饮店为生,四处奔波,日子过得紧巴巴,然而2023年搬回焕然一新的长寿村后,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上海援疆力量将长寿村改造得漂漂亮亮,吸引了不少游客。“这里的村民平时在景区工作,每个月能挣五六千元,开农家乐的话,旺季有的甚至一天就挣一万多元。”他说,最近来自上海的游客越来越多,还有不少外国人来到这里,10月他打算再雇3名服务员,为旺季作准备……
阿卜力米提的生活,正是上海援疆工作的一个缩影。上海第十一批169名援疆干部人才入疆以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对口援疆工作更高质量开展,3年来,共安排资金83.919亿元、项目286个。“来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面对援疆“三问”,来自上海的干部人才们用扎实的努力书写出高分答卷。
破圈出彩,文旅“景”上添花
叶城县的宗朗灵泉景区是南疆少有的湿地自然景观,步入山林,一棵棵千年柳树恣意张扬,令人称奇,最有特色的是那四季不断的“灵泉”,昆仑山的冰水融水从砂石岩层中不断涌出,形成多道水帘,汇成一池甘露。
今年,上海援疆资金打造的宗朗灵泉景区,在各方合力协助下又迎来全方位的升级蜕变,新增水舞秀表演区、文化展示长廊、生态游憩步道等设施,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游览体验。此外,入口水池景观、主入口木门景观、山前长廊等都有改造提升。每逢周末,名为《冰川之珠》的盛大水舞秀便在此开演。舞者们身姿翩跹,灵动若仙,与那随乐律起伏、喷薄而出的清凉水花共舞,为游客展开一幅如梦似幻的绮丽画卷。“我在剧目中扮演灵泉仙女,为沙漠上的战士们引来泉水,这是一个关于民族团结的主题的剧本。”表演者阿依尼尕尔·迪丽拜尔说,“两年前,我来景区的时候,这里还没有这么完善的设施。特别感谢上海援疆的力量,为我们打造了这么棒的舞台和舞蹈,让我能把我们的热情传递给国内外的游客。”
今年七月,在上海援疆力量帮助下,泽普县依玛乡一片沙漠荒地变身“网红景区”——黑水营沙漠公园,金色的沙丘与蓝天相映,周围是绿色的灰胡杨、绿草和繁花。沙漠与胡杨,南疆最有代表性的两种景观汇集在一起,瞬间引来不少游客。彩虹滑道、观光小火车、露营营地、演出舞台一应俱全,到了晚上,时不时还有篝火表演,热闹非凡。记者留意到,与许多景区不同,这里的环境布置非常惬意,走在木栈道上,时不时就有妙趣横生的帆布标语,让人会心一笑。景区工作人员刘鉴介绍:“这里与一般的观光景区不同,休憩氛围更为浓厚。当你身处沙漠营地,被温暖的黄色灯光所环绕,抬头便能望见那漫天璀璨的繁星,这是一种非常浪漫的体验。以休憩为中心,这一景区规划的灵感,正是来源于上海的经验。”
近年来,沪喀两地文旅双向推介活动也成为新亮点。双方成功举办2024首届喀什上海文化周、喀什星空音乐节、上海美食集市等一系列活动,线下累计吸引群众60余万人次参与,相关主题报道的覆盖人数超过6000万。同时,还在巴楚博物馆设立“伟大建党精神”专题常设展;围绕莎车县玄奘讲经台遗址规划设计玄奘东归文化园,积极推进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视觉形象建设;发起并主办首届“喀什杯”中亚五国青少年足球邀请赛。
固本兴业,产业“链”接未来
提起新疆的产业,就绕不开一朵朵洁白无瑕的棉花,它们承载着产业兴旺的美好愿望。巴楚县是喀什地区棉花种植面积最大的县,有着百余万亩高质量棉田。近年来,上海援疆团队从招商引资、厂房建设和产业扶持等多维发力,帮助巴楚县实现从棉花选种育种到印染的全产业链贯通。走进去年刚刚建成投产的新疆际云染织科技有限公司,流水线上热气腾腾,一片繁忙景象。成吨的纱线在这里纺织成布,又进入染缸。五彩斑斓的颜色,惹人喜爱,让记者忍不住摸了又摸。
在现场,新疆际云染织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张继业介绍,毗邻中亚南亚的区位、相对低廉的成本,以及政府在招商中的暖心服务,让企业选择落户这里。“订单是产能的三倍!一投产我们就马力全开,今年前两个季度就实现接近3.9个亿的产值。”张继业说,未来项目二期还将建设成衣生产线,让巴楚棉花实现从“田间”到“衣间”的华丽转身。
棉花的故事还没讲完,今年6月,在“喀什优棉推介会”上,签约声此起彼伏,最终意向合作项目金额突破6亿元大关,这是上海援疆打造“喀什优棉”品牌的关键时刻。近年来,“喀什优棉”品牌在标准引领、科技赋能、品牌增值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发布了《“喀什优棉”团体标准》。去年,还通过智能管理和生物育种,莎车县试验基地亩产提升47%,在上海时装周首发、首秀。未来,“喀什优棉”标准体系还将进一步完善,深化与三枪等终端品牌合作,推动“喀什优棉”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除了产业链层面的补链强链,上海产业援疆还引入不少“新质生产力”,促进喀什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刚结束的第八届上海市对口地区特色商品展销会上,来自莎车县的“鸽子蛋”钻石就吸引不少消费者的目光。去年,在上海援疆力量的大力推动下,国内单体最大的CVD人工培育钻石工厂在莎车县拔地而起。走进莎车县碳索芯材新疆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工人们身着制服,在岗位上切割打磨着钻石。公司总经理谢木谢努尔·依米提说:“人工钻石70%的成本在电力,而莎车县的电价只有长三角的一半!我们首批投产678条培育钻石生产线,年产值突破10亿元,填补了南疆高端新材料产业空白。”
幸福加倍,民生“实”惠万家
“一江一河”水岸公共空间,是上海市民的心头骄傲。在上海援疆力量的推动下,巴楚居民也有了同样的幸福。喀什河横穿巴楚县城区,是这座小城的“母亲河”,去年,上海援疆力量在征集人民群众意见时了解到,喀什河两岸存在环境薄弱、设施老化、动线不连通等问题,为此决定投入资金,启动修缮规划建设工作。
记者看到,艺术广场、智慧鱼岛、民俗文化园、活力湾、文化剧场的建设已有雏形。到了夜里,还有水幕电影可供市民欣赏。类似的喜讯也在叶城县传来。最近,众多叶城民众走进叶城县昆仑国学书院,这座由上海援疆资金打造、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文化空间免费提供涵盖书法、围棋、中国舞等丰富多样的国学培训课程,每种技艺都有专门的教室空间和完备的用具。工作人员介绍,书院去年9月建成,今年4月开始分期开课,少数民族学员占比达到40%,他们参与活动的热情非常高。
在援疆干部人才努力下,喀什公共文化生活极大丰富。而在医疗、教育等民生关键领域,上海援疆力量同样积极作为,推动相关事业不断取得新突破。教育方面,沪喀两地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向西开放人才高地教育援疆合作备忘录》,聚焦基础教育全面提质增效、职业教育“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打造南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思政课程,“三向发力”全方位推进教育援疆。在医疗方面,“以院包科”组团帮扶带动喀什二院跨越式发展,二院诊疗能力再创新高,医疗服务量连续两年提升60%和35%,成功完成远距离5G心血管介入手术及全球首例5G远程国产手术机器人辅助肺癌、喉癌根治术等。2025年一季度喀什二院医院综合病例指数(CMI)在全疆28家三甲综合医院中跃升至第4位,获得年度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创新案例奖。
乡村振兴、农民致富,土地是根。向戈壁沙漠要地,大有可为。近年来,上海援疆牵线搭桥,引项目、聚企业,以科技为笔、汗水为墨,在荒漠上绘就“良田图”,让广袤沙海变身增收沃野。来到莎车县绿色技术银行项目区,戈壁荒漠摇身一变成了绿色的天堂。绿技银行工作人员刘莎告诉记者,秘密在于绿技行独创的特殊生物质增稠剂(SBT)——一种由纤维素、木质素、甲壳素、藻类、放线菌等天然有机物质组成的生物质材料。在一处土壤剖面,记者看到,使用过生物质增稠剂的土壤,黑色结块,具有很好的保水效果,植物的根系也更加发达。据悉,2023年5月,绿技行农业科技板块的工作人员随着第十一批援疆干部来到莎车,6月拿地,7月至8月完成一期约1000亩沙漠示范基地的打造。去年2月,团队在莎车启动了第二个8500亩戈壁林草作物丰产增效科技示范基地,再度书写了万亩戈壁变良田的治理新奇迹。
荒漠变良田的奇迹不断上演,然而,让村民们钱袋子鼓起来的努力却远不止于此。最近,泽普县赛力乡荒地村迎来一波高客流,上海援疆团队精心打造叶河花月夜“农文旅+”项目,繁花夜市、七彩花田、“羊圈”画廊以及游客综合服务中心等设施一应俱全,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都流连忘返。到了夜晚,篝火晚会上的麦西来甫表演与炫目的电子灯光秀交相辉映,更添热闹氛围。在油画房、奶茶坊、萌宠园,村民亲手布置的场景让游客倍感温馨。村民伊再提·图如普说:“这个项目不仅直接为我们提供就业机会,还有不少村民在景区摆摊,一天能赚到两三千块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