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30日 星期二
在时代更迭中留住城市记忆 上海现代:城市历史的馈赠
第15版:国家艺术杂志 2025-09-27

上海现代:城市历史的馈赠

走向未来(摄影)龚建华

铁皮玩具 陈国泰

中山东一路十三号 江海关大楼

上海街景(布面油画)庞薰琹

番女掣厖图(中国画)张大千

近期,一场名为“上海现代”的展览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展出,展览用600余件(组)多元媒介作品全面解析上海这座城市的现代化基因和人民创造历史的文明密码,编织这座城市自1843年开埠以来的现代化叙事。 ——编者

许江

上海是一座现代之城,这样说的理由之一,是上海并不漫长的开埠建城的生动历史,是它作为近代中国国际性港口和商业之城所呈现出来的领先宇内的诸多现代性。文化的现代性恰是上海现代的核心表现。

“Modern”一词源于西方,最早在上海被译成“摩登”,大概是语言在翻译与转释生动而多义的最佳例证。“摩”,具有特殊的质感;“登”,引领向上。“摩登”一词一经诞生,就已超出了“现代”的一般含义,以其衍生的时尚含义,深深地扎入上海城市的底层,与一个或若干年代的生活拌和在一起,演化为这座现代之城的国际公民的普遍心态,演化为这座城市所特有的趋高、趋动、趋新的品性。大概没有一个词比“摩登”更形象而充分地表达着这座城市的精神表情。正由于此,“摩登”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承载着这座城市精神的鲜明特性:富于激情和幻想,充满创造和生机,不拘一格而擅于融变,仰慕风潮而引领时尚,巧于计算而又敢于孤注一掷。“摩登”这一顺理成章的衍生而生动的转释,乘着现代生活和风潮,独占所有入时的风光,在引领潮头的高位上熠熠闪光。这种不仅在于词语本身,而且在于社会生活之整体的衍生和转释,使得“摩登”甚至成了这座城市的一个辉煌年代的代名词,一座创生纪录的语词丰碑。

这种“摩登”的文艺创作及其蔓生的思潮,正是这种“上海现代”的突出症候。它几乎贯穿了上海20世纪的各个年代,勾画着这座现代之城的片片江风云霓、处处城郭光羽。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青年艺术家俞晓夫曾经画过一幅颇具挑战意味的历史画《我轻轻地敲门》,画幅上的吴昌硕等海派书画名家肃然望向画外。是什么在敲门?正是一种不期而至的来自茫茫海上的现代性。

正是这种现代性,以自我传奇的方式,在出版、刊物、文学、绘画、戏剧、音舞等领域,伴随工人先锋和革命烽火的觉醒,让文艺从精英走向大众,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庙堂走向街市,催生了以新兴木刻为代表的红色烂漫。继而在1949后,集成蓬蓬勃勃的年连宣的大众文化的高潮。也正是这种现代性,以不断向上的流动力量,结合城市建造和商贸发展的内生活力,推进着包含建筑、设计、产品、服饰、家具及电影等在内的遍及城市美学、生活美学的摩登日常,并将这种摩登催化为外滩的奇观、生动的奇观、街市的奇观,催化为城市化的基本品质的体认和备受仰慕的蔚然成风的力量。又正是这种现代性,以独特的国际视野和本埠关怀,融通而成艺术上层层出新的海上新潮。从现实关怀的写实油画到民族特色的中西融合;从现代转型中的中国画到内省批判的新观念艺术;从新兴的摄影到城市吟啸的音舞艺术;从上海双年展的城市精神演练到上海世博会的移动剧场,方刀飘撇,色墨纵横,芭蕾飞旋,交响轰鸣,上海现代显现出变化不居的时代的独特关怀和语言的孕生力量,锤炼着趋新、趋高、趋于新锐的艺术灵魂和艺术形象。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梳理这份城市历史的馈赠,缅怀曾经活跃海上的代代精英的艺术独创,廓清这种现代性的力量及其品质,既是“上海现代”展览组织与策划的要义,也是这个展给予上海百年发展及其博大精神的真诚回赠。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