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丹
又到国庆节了,窗外的红旗再一次挂满了街巷,电视里满是欢腾的声响。可这热闹里,偏偏少了最盼过节的那个人——我的父亲。
父亲是今年5月份走的,远在异地工作的我却没能见他最后一面。怀着沉痛与内疚,我攥着车票狂奔回老屋,老屋里贴满了几十年前的战争画报,纸边都卷了,颜色也淡了,可那上面的士兵和枪炮,像是还在跟人说当年的事儿。
父亲是个苦孩子,出生没多久,爷爷奶奶就被疾病和饥饿夺去了生命。是邻居老太奶一勺面汤、一口粗粮,把他拉扯大。1963年,16岁的他揣着老太奶塞的煮鸡蛋,背着简单的行囊参了军。从冰天雪地的东北到湿热的云南,再到抗美援越的战场,他把最美好的青春,都献给了家国。
从我记事起,父亲的故事就像永远讲不完的书。饭桌上,他夹一筷子菜,就能说起当年在战壕里啃冻硬的干粮;家里来客人,他喝一口酒,就会讲起战友们互相掩护、浴血奋战的日子。他讲得眉飞色舞,眼神里闪着光,那些九死一生的经历,成了刻在他骨子里的记忆,他把对战友的怀念,都融进了来之不易的每一个平常的日子里。
那年国庆前夕,父亲就像盼过年的孩子,兴奋得睡不着。他一天好几趟去开老木柜,把军装拿出来小心翼翼展开,抚平褶皱再叠好放回;勋章和照片更是擦了又擦,直到能映出他的脸。他还攥着电视遥控器不肯松手。有次5岁的侄子吵着看动画片去抢,父亲竟像孩子般紧紧护着,侄子哭了,母亲数落他,他却噘嘴涨红了脸:“他天天看,就这几天,我要等国庆看阅兵!”
国庆节当天,父亲天不亮就起床了。他坐在镜子前,把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连鬓角的碎发都不放过;刮胡子时,更是小心翼翼,仿佛在完成一件重要的仪式。他拿出那套心爱的军装穿上,扣纽扣的时候,他手指有点抖,却扣得格外认真。
当电视里传来天安门广场的欢呼声,白鸽展翅飞向蓝天,一列列军人方队迈着整齐的步伐,雄赳赳、气昂昂地走过,父亲的身体微微颤抖起来。他盯着屏幕,连眼睛都舍不得眨一下,当看到天安门城楼上党和国家领导人致礼时,我分明看见他眼角的皱纹里,渗出了晶莹的泪花。那泪水里,有对当年岁月的怀念,更有对如今祖国强盛的骄傲。那天的父亲,一整天都沉浸在喜悦里。我们兄妹提出想吃他做的红烧肉,想要小竹筐,他都爽快答应,笑容像秋日阳光,温暖明亮。
可今年国庆,再也没有父亲的身影,想起今年9月3日阅兵如此振奋人心,堂屋正中的椅子却空着,那个攥着遥控器的人,再也不会回来,我站在窗前,望着故乡方向,泪水模糊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