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环境戏剧《山海浮生丨八荒祭2.0》
近日,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以下简称“扶青计划”)发布2025年全新版图,计划推出8部委约作品、1部特别推荐作品及31个邀约项目。步入第13年的“扶青计划”,在本年度迎来多个“首次”:首次设立“融合”类别的作品申报,首次迎来全外籍主创团队,首次增设大师辅导环节,首次组建全新艺委会等,标志“扶青计划”进入2.0阶段,构建一个更融合、更国际、更多元、更深入的艺术创作全链条,为青年艺术人才提供从孵化到交易的全方位支持。
科学艺术的融合跨界
本次“扶青计划”以“更融合、更国际、更多元、更深入”为核心方向。在“融合”维度,首度创设的“融合”申报类别推动艺术与科技、跨学科领域深度结合。
作为本次“扶青计划”唯一的舞蹈类作品,浙江音乐学院舞蹈学院青年讲师程龙编导的《春之祭》以全新视角和多元科技手段为锚点,在当代中国语境下以肢体语言解构音乐经典,融入前沿舞台特效,探索多媒介融合下舞蹈创作的无限可能。
从建筑师职业跨界而来的实验戏剧与影像导演程雨阳,带来的实验环境戏剧《山海浮生丨八荒祭2.0》嫁接国际化科技语言与中国人文精神,以东方哲学重构“生命”和“纪念”的当代内涵,借助机械臂装置、生物传感技术与即兴声场的交互,构建虚实交织的东方宇宙图景,成为多学科融合创作的生动范本。
还有突破传统戏剧边界的多感官剧场作品《风之痕》,融入印尼甘美兰音乐演奏元素的电子音乐剧场《星潮胜览》,将宇宙气象学、信息技术、数字艺术与装置、影像、剧场等传统艺术形式深度融合的个展《天空呼吸的频率》等。
多元对话的全球舞台
“国际”属性上,“扶青计划”迎来首个全外籍主创委约项目——《乌库帕查:来自安第斯的呼唤——放克律动》,由非洲安第斯放克乐队演绎南美非裔安第斯传统音乐;罗马尼亚锡比乌国家剧院也将携话剧《妈妈》第四次参与邀约板块,深化中外艺术交流。
“多元”层面,多部作品覆盖传统文化与先锋艺术。委约作品实验川剧剧场《芙蓉大饭店》以“话剧为骨,戏曲为魂”改编布莱希特经典话剧《四川好人》。特别推荐作品音乐剧《消灭多余的我》,聚焦三个灵魂的奇幻历程,探讨自我认知与生命轨迹。邀约演出系列也呈现出多元、丰富、精彩的格局,其中包括以刘慈欣的《三体》为灵感的“来自星空的未来音乐会——三体世界的召唤”音乐会、“世界和平颂歌——上海城市草坪音乐会”、上海和伦敦轮流举办的“未来·观——中英青年数字创意展”,以及以传统杂技为基点,融合现代舞蹈、戏剧、肢体剧等艺术形式的当代杂技剧场《站台》等。
今年将继续推出“扶青计划·一带一路”特别展演,挖掘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相通的文化元素,扶持主题艺术创作,着力培养艺术人才,也将有一批推动文化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作品和项目亮相。此外,新一届艺委会由7个国家和地区的21位艺术领军人物组成,首次启动“大师辅导”与“一对一”孵化机制,同时面向艺术爱好者开设讲座、对谈活动,构建“吸引人才—扶持创作—推广成果”的良性循环,助力青年艺术家走向世界舞台。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