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其昌在现场协调
上海大师赛激战正酣。一场顶级赛事的魅力,不仅在于竞技本身的精彩,更在于其背后经年累月的秩序与温度。对于闵行公安分局马桥派出所副所长朱其昌而言,对这句话有着更真切的体会。
“头发是比从前稀疏了些”,他笑着调侃道。从部队转业从警20年,朱其昌就与上海大师赛“共处”了20年。
有人说他很“幸福”,总能在赛事现场到处“闲逛”,还能“零距离”接触球星。但朱其昌自己知道,安保工作根本没有时间“看热闹”,他的注意力始终紧盯着人群异动,20年来一场完整的比赛都没看过。
多年来,摆在朱其昌面前的,始终是那道不变的考题——安全。
从外围到核心
朱其昌干过交警、做过后勤,也在派出所工作过,但始终围着“大师赛”安保工作“转”。
2006年,刚接触赛事安保时,身为交警的他主要工作是为观众“找车子”。那时候叫“上海大师杯”。朱其昌说,尽管当时的客流远不及如今,但短驳车接送、私家车分散停放的模式,让观众返程时找不到车辆的求助场景屡见不鲜,看似简单的指引工作,每天都很忙碌。
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赛事也迎来蜕变。2009年赛事正式更名“上海大师赛”,客流也在“水涨船高”,安保策略持续迭代。如今,已经成熟的“内外联动疏导”“单向客流动线”“开合式过马路”等方案,都是在一次次实践中总结、提炼、优化而来的经验。
“当初觉得最累的活,现在看起来倒是轻松的。”朱其昌回忆,无论是当初参与交通疏导,还是在场馆核心区域保障,岗位在变,职责不变,核心仍是保障所有参赛运动员、观赛群众、工作人员的出入平安。
紧急与细致
朱其昌最关心的是“进场、出场、转场”的关键环节。朱其昌始终记得去年10月,由于临时变更球星的训练场地,意味着原先8号场的观众要转至隔壁的9号场。
消息刚公布,8号场的转场客流与赶来围观的球迷瞬间挤满了狭小的场地通道。
那天,朱其昌是第一个赶到的,他一边扯着嗓子通过对讲机呼叫增援,一边与现场的安保组成人墙,隔绝从一旁“冠军大道”试图进入9号场的客流,确保原先场地的观众顺利进场。
“当时情况紧急。”朱其昌至今仍心有余悸,指令都是瞬时下达的,没有太多考虑的时间。
多年安保经验也让朱其昌对天气特别敏感,尤其是下雨天。雨水不仅带来不便,更打乱了原本的客流节奏。例如,“品牌专卖区”在雨天容易滞留人群,警方一般会采取“单向通行”“限流放行”的方式,精细化控制客流。
以服务为根本
从7天至12天,到如今整整两周……不断拉长的赛程,让朱其昌守在这里的时间也不断延长。每天,执勤警力有轮换,而他一直都在。
“我们既要保障活动的安全有序,又不能扫了观众的兴致。”朱其昌指着场馆地图说,大师赛往往是“大活动”套“小活动”,民警要带着“服务意识”开展工作。他们帮助“马大哈”观众找回丢失的笔记本电脑,不到半小时就帮“网球发烧友”找回走散的孩子……赛事期间,他们展示着上海警察的形象,这也是这座超大型城市的平安底色。
20年来,安保团队里不仅有朱其昌,还有交管支队副支队长夏新平,他们共同见证了一场国际赛事与一座城市的共同成长,也守护了无数个因网球而欢呼的时刻。
本报记者 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