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1日 星期六
上海又添大型高铁枢纽 宝山站紧锣密鼓建设中 也谈预制菜 更好支撑安亭汽车城产业转型升级 开启下班后“充电”新体验 智慧健身上线  银龄热线开通
第4版:上海新闻 2025-10-10

也谈预制菜

李一能

这段时间关于预制菜的话题很火,看上去是消费者对于知情权的争取,以及食品安全的关注,其实背后有着更深层的原因。核心的矛盾点在于,飞速发展的食品工业化进程,把消费者对于餐饮业的普遍认知甩在身后,发生了价值错位。

在我的美食地图中有两家饮食店,原本是一家分裂出的两个品牌,口味品质相近,且都是小店模式。后来两家店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一家完成了连锁化转型,采取中央厨房模式,在各大商圈迅速扩张,品牌做大做强,店越开越多。但说实话,味道大不如前,说不上难吃,就是第一次吃到的惊艳感没了。

第二家仍在坚守传统模式,小本经营,前店后厨房,能看到整个生产过程,味道依旧没得说,但日子却过得苦哈哈,别说扩张连维持都难,颠沛流离一直在搬家,好几次差点关门大吉,让我非常担心哪天它会撑不住,每次去吃都心存珍惜。

坚守传统,却难以长久,高度依赖人工模式带来了太多不稳定性,这是小店为什么难成老店的重要原因。而完成连锁化转型之后,借助食品工业化的力量,独门秘方被标准化所替代,品质的稳定性得到了保障,任何一个厨师甚至是老板换了,都不会产生太大影响,这也是餐饮品牌得以迅速扩张、发展壮大的基础。

作为代价,就是我们所熟悉的食品生产流程被完全颠覆,与其说是厨房,不如说是工业流水线,少了烟火味和锅气,多了半成品和冻鲜。尽管连锁品牌也在一直探索,尽量还原传统风味,让美食技艺用另一种方式长久存在,但与许多消费者希望“两全其美”的预期相差甚远,正如一位美食博主在近期感叹:没有刀和调料的厨房,那还是厨房吗?

当下的情况是,许多传统店正在努力寻找转型之道,实现产品标准化;而不少连锁店,却也在想方设法淡化“工业感”,尽量营造出传统店的氛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大部分消费者的确很难理解其背后的复杂逻辑,甚至会陷入迷惑,屡屡发生的“预制菜之争”,也许正是由此产生的必然结果。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