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1日 星期六
我是如何诊断精神疾病的 心理至暗时刻  请勇敢寻求专业支持
第9版:健康新知 2025-10-10

我是如何诊断精神疾病的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主任医师 乔颖

从业二十五年,我看到了社会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变迁。候诊室日益增多的面孔,恰是社会文明的进步——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去污名化的努力,让越来越多的人坦然走进诊室寻求帮助。我们终于学会正视那些曾被忽视的心灵暗礁,愿为隐形伤口寻求专业治疗。

以前,我在诊室里,听到最多的话是“我没有问题,家人一定要我来!”而现在,我听见了“医生,我情绪很不好,整个人很无力,我可能生病了。”这不仅是医疗事业的进步,更是人类社会走向成熟的标志。

心灵的群像:那些看不见的伤痛

一位西装革履的投行精英,能在谈判桌上驾驭数亿资金流动,却无法控制自己反复洗手的冲动。他说:“我知道没必要,但如果不做,就感觉世界末日要来临。”一位总是带着温和笑容的中学教师,回家后却要独自面对长夜里的无尽泪水。她说:“我无法向任何人诉说内心的痛苦。”还有一位19岁的大学生,才华横溢,却坚信有人在监视他的一举一动,“他们在我脑子里装了窃听器”。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心理困扰可以发生在任何人身上,不分职业、不论贫富。他们都只是在生命的某个转角,暂时迷失了方向的旅人。

诊断的轨迹:科学与人文的交织

诊断,不是贴标签,而是疗愈的起点。在问诊中,我既倾听诉说,更关注那些无声的细节。曾有位年轻女孩坚称“一切都好”,手指却无意识地撕扯衣角直至布料开裂。身体的无声诉说,往往比任何言语都更真实。

家属的观察同样珍贵。“他像变了个人,整天喃喃自语,个人卫生也不打理。”朴素的描述比专业术语更能勾勒病症的轮廓。从睡眠节律到社交变化,从情绪起伏到自理能力,这些日常片段构成了诊断的重要依据。

精神科诊断本质是“排他性诊断”。因此,必要的体检和实验室检查不可或缺——甲状腺异常可表现为情绪低落,自身免疫疾病可能伪装成精神症状。排除这些躯体疾病,既是对患者的负责,也是对医学的尊重。

有人误以为量表就是诊断的全部。我曾遇见手持“重度焦虑”“重度抑郁”量表结果前来就诊的人,并告诉我“医生,我得了重度焦虑症和抑郁症”。但量表终究只是工具,永远无法替代医生的综合判断。

自我的觉察:读懂心灵的求救信号

并非所有“坏情绪”都预示着疾病。适度的焦虑是心灵的哨兵,暂时的低落是灵魂的休憩,它们与现实相呼应。而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关键在于:这些情绪反应是否与处境相称?持续的时间是否过长?对社会功能的影响是否过大?个人对症状的自知力如何?

若你或亲友正经历心理困扰,需留意这些信号——

■ 情绪持续异常需要重视:当悲伤、焦虑或易怒持续两周以上并影响生活时需警惕,特别是在顺境中感到绝望,或无明确原因产生强烈恐惧。

■ 认知功能变化值得关注:记忆力衰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或混乱都可能是警示。若出现不现实的信念(如无端怀疑被监视迫害),或感知到不存在的声音影像,应立即寻求专业帮助。

■ 行为模式突变是最易观察的信号:社交达人突然孤僻、讲究的人变得邋遢、温和者频发怒火,这些持续变化都暗示潜在问题。

■ 社会功能下降具有诊断价值:无法胜任原本的工作,成绩急剧下滑,难以维持正常交往时,需及时就诊。

■ 生理节律紊乱也是常见表现:持续失眠或嗜睡、食欲显著改变、查无实据的躯体不适,都可能是心理问题的躯体化呈现。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