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能
今天起,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在上海召开,数百位海内外嘉宾学者汇聚一堂。中国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为什么要召开世界中国学大会?它和普通人又有什么关系?要厘清这些问题,就必须从中国学的源头说起。
千百年来,对于遥远神秘的中国,欧洲人一直抱有强烈的好奇与憧憬。16世纪,西方传教士将中国的风土人情、文化历史带回欧洲,这就是中国学的雏形。随着时代变迁,中外交往日益频繁,这一学科得以繁荣发展,海外许多专家学者以毕生之力研究中国,其中不少人可以说比中国人还懂中国。
问题是,中国究竟是什么?仅靠一家之言很难得出公允答案。再客观的外国学者,都会被自身视角的局限性所掣肘,真相常会被流言偏见与信息错位带偏。就连中国学者,也会陷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扰。
因此,世界中国学大会应运而生。为全球研究中国的学者搭建交流平台,邀请他们到中国走走看看,一起推动中国学成为成熟的国际学科。同时,也为数百年一直由西方主导的中国学界,带来我们的声音与观点。只有视角足够多元,方能拨云见日。
至于如何才能真正读懂中国?答案就在本届大会的主题——“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中。作为世界上唯一延续五千年的文明国度,“中国密码”就藏在浩瀚的史海中,要读懂当代之中国,就不能脱离历史之中国,必须在文化基因上追本溯源,这已经成为学界共识。
不可否认,要做好这件事难度很大。不同国家的人思维差异巨大,我之理所应当,彼之天方夜谭,这是合理的,却也是许多纷争的由来。为了弥合分歧,互相理解,我们要做的,就是把那些刻入血脉之中,只有中国人才懂的“浪漫”,翻译成全世界都能听懂的语言。首先让国外汉学家们理解,继而通过他们发出声音,告诉世界民众,历史为何造就了现在的中国。
那么,这一切究竟和普通人有着怎样的关系?
从小的方面来说,通过世界中国学大会,我们能够从其他国家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中国、认识自己,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小事,在别人眼中可能是独一无二的瑰宝;同时,客观中肯的建议,也非常值得倾听。这样一个身在中国,却能以“跳脱”视角看中国的机会,实属难得。
从大的方面来讲,外国政府对中国的态度,很大程度上是由海外民众对中国的认知决定的。如果一个国家民众的对华认知始终被偏见、误导、流言所裹挟,很难相信两国关系会好到哪里去。事实上,这也是中国当下急需应对的挑战。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帮助各国树立正确的中国观,将是一切对外商贸、经济活动正常开展的基础,这和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乃至生计密切相关。
举办世界中国学大会,是我们真诚地向世界发出邀约,希望听到不同的声音、独特的见解、甚至是中肯的批评。在倾听中得到启发,在交流中实现理解,这既是为了更新自我认知,也是让世界理解中国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