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4日 星期二
申城一道独特风景 全球博物馆人共振“太和之声” 街头艺人带你穿越千年
第10版:文体新闻 2025-10-13
穿汉服吹笛箫传播传统文化

街头艺人带你穿越千年

街头艺人在外滩中央广场表演(资料图) 本报记者 王凯 摄

【开栏的话】

新大众文艺,是指在新传媒时代背景下,普通民众广泛参与文化创作与体验的重要现象,体现了文艺创作主体的多元化。普通人不再仅仅是文艺作品的观众,本身也参与创作、热情体验,因而共创出新的艺术样式。今起,本报推出“新大众文艺·艺中人”专栏,讲述普通人的文艺故事,折射出在社会发展、城市更新当中,人民大众对美好日常生活的文化追求。

工作日,戴上眼镜身穿西服的董亦含(见左图)在车企做工程师;周末,摘下眼镜套上汉服的他,时常出现在静安公园一带吹笛箫——仿佛从国风影视剧里走出来的古人,带着街头观众“穿越”千年。这位曾经留学法国的上海青年,也是上海街头持证艺人的管理者之一——街头艺人“督导员”每晚都向他汇总当日状况,最终形成总报表,上交给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总召集人韦芝。这套全球独创的街头艺人自我管理模式,让上海成为唯一一个街头艺人有序自洽的城市。

一股清流

出生于上海的董亦含,十几岁就去法国留学。因为他自小就学习过笛箫,于是也带上笛箫去了法国。学校里,每逢节假日就会举办文艺活动,此时表演代表本国特色的文艺节目就成为一种“本能”。笛子相对清亮,箫相对萧瑟,两种能表达独特意境的乐器,让各国同学都耳目一新。

节假日的巴黎时常举办音乐节或艺术节,小董在巴黎街头看到时常出现十分擅长与现场观众互动的艺人。他也按照网上报名的方式,参与到巴黎街头的表演中。在巴黎街头吹笛箫可谓“一股清流”,很容易引发各国观众的好奇。他们的付费也很主动。渐渐地,这笔费用也成为他留学生活中改善伙食的零花钱。

持证吹奏

回国后,小董在车企担任工程师,在技术上指导几十人的小团队。工作日与机器打交道,周末他就想吹吹笛箫。一次,他在南京西路街头吹笛子的时候,一位身穿制服的工作人员很友善地对他说:“小伙子吹得不错,你可以去考街头艺人的证。”在他的“指路”下,小董找到了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于2020年考取了街头艺人的证书。

乐器不如声乐吸引力大,但是笛箫曲目在上海的普及程度肯定又高于在巴黎街头。于是,小董的准备必须比在巴黎时更精益求精,“吹错了一个音,上海的观众都听得出来,而且他们的距离又那么近。”所以,他准备了一个有60首曲目的曲库,三分之一是他可以纾解个人情绪但可能观众未必熟悉的古曲,如《阳关三叠》《梅花三弄》;三分之二是脍炙人口的《梁祝》《姑苏行》——一旦自己想推广的古曲“遇冷”,他就“改弦更张”到名曲。“街头观众的反应是最直接、最真实的,几秒内就要做出反应。”

汉服出演

为了脱颖而出,小董开始身穿汉服吹笛箫——还会应着四季流转而更换好几套。以静安寺为“背景”,身穿汉服吹笛箫的小董成为观众相机框里的“前景”,甚至“特写”,声画对“味”。

小董每一次出场,基本都是一个人搞定一切。15公斤左右的“装备”,包括音响、话筒、立牌——上面写有汉服与笛箫的简介包括英文,旁边还会支起一个小灯笼,以凸显中国风。“我住得远,开车不能确保时间,所以就把它们都打包在一个大行李箱里,坐一个半小时左右的地铁到演出场地。”

笛箫确实也是情感层次丰富的器乐。观众会在给他打赏后附加留言:“本来心情不太好,但是听到你的笛声,很治愈。可能有一点点悲伤,但是很动人。”最受欢迎的曲目是《美丽的神话》——“本身曲目好听的同时,因为在市中心忽然出现一种穿越时空的场景,很奇幻。”

对于小董本人而言,周末在街头表演给大家看也是对工作压力的缓解,“是非常完美的平衡,好像免疫力也提高了,好像从未因病请假过……”

这似乎是动画片会出现的场景,竟然在上海市中心里出现——古风小董带来的《美丽的神话》,也创造了街头艺人、城市景观的“神话”。 本报记者 朱光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