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4日 星期二
我们为什么需要世界中国学大会 从世界的维度看中国 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
第3版:要闻 2025-10-13

从世界的维度看中国 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10月13日至15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大会主题为“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图为今天上午,大会举办地外会旗飘扬 本报记者刘歆 摄

10月13日至15日,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在上海召开。日前,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对本届大会的意义、亮点,以及世界中国学研究的现状进行了解读。

李伯重>>>

从不同视野不同角度全面认识中国

“世界中国学的核心是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让中国人民把中国作为世界的一部分来了解。”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李伯重告诉记者,举办世界中国学大会的目的,就是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提供更好的知识,同时也让中国人民更加了解中国。他在海外教学时发现,部分国外学生对中国的了解比一些中国留学生还要好,所以觉得通过世界中国学大会,也可以为中国教育事业提供更好的支持。

李伯重认为,不管是西方人看中国或者是东方人看中国,中国就是中国。但从不同的视野、不同的角度来看中国,则可以看到中国的不同方面。他的看法是,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把各个视角看到的不同方面融合起来,才是一个全面的中国。从学术史的角度看,过去中国没有一个从世界的视野出发对自己进行研究的传统。中国古代虽然有长久的治史传统,但基本上是出于中国人自己的视角,不是世界眼光。

“这次世界中国学大会的主题强调‘世界视野下’,我想也是出于这个考虑。”李伯重表示,中国学必须从各个不同的视角全方位来审视,每一个视角都有其优缺点,多视角是中国人认识自己的一个重要方式。

杨慧林>>>

读懂当代中国须从历史着手

中国人民大学前副校长、大华讲席教授杨慧林认为,要理解历史的中国之学和现当代中国之学,关键在于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寻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这是一个历史的逻辑,又是一个底层的文化逻辑。

杨慧林举例,比如中国人讲共同,无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是全人类共同价值,和西方人的“同”从文化逻辑上就不一样。中国的思想是从共来解释同,共是“相与而共”,和西方哲学逻辑里的“同一律”完全不是一回事,所以只有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体系里才能既讲和而不同,又讲天下大同。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周易》里的阴阳,《庄子》中的东西相反而不可以相无,《道德经》里的前后相随、长短相依等等。”杨慧林认为,若要解释现代的中国,只从意识形态的立场出发,是不够的,一定是要追溯到哲学根基上,才能把“中国”这两个字说清楚。

杨慧林表示,这一过程不能自说自话,只从自己立场出发。得讲别人能听得懂的话,进行对话才是有效交流。一定要用世界能听懂的语言去阐述,实现“中话西说”和“西眼看中国”,而世界中国学大会正是这样一个理想的平台。

张西平>>>

希望世界各国汉学家迅速成长

“中国大一统的国家制度,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要如何理解它,只有从历史中国入手。”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国际汉学》名誉主编张西平表示,作为一个5000年不间断的文明体,中国在全世界独此一例,有很多非常独特之处。

一个例子是,1495年欧洲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合约》,主张的“国家是单一民族为主体”。而拥有56个民族的中国情况就很不一样,其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已经有上千年,一定要将长时段的历史中国和当代中国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全面、客观地理解中国。

张西平认为,在研究中国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走出当前西方对中国的不客观描述,而汉学家就是非常好的沟通桥梁。他们从知识论上承认中国历史的文化多样性。所以希望更多的汉学家来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并且溯源当代中国和历史中国的关系。同时,也希望有更多全球南方国家的年轻学者到中国来学习、学汉语,希望更多的全球南方国家能够走出西方中心主义,共同完善中国学研究。

“截至2024年,中国已与全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关系,尤其是与全球南方国家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往来已经超过了欧洲。”张西平表示,研究中国学的现实意义在于,如今中国经济已遍及全球,在这种情况下,更希望全世界各国的汉学家能迅速成长,投入到对中国的研究过程中。因为只有很好地研究中国,并把历史中国和当代中国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和中国处理好关系,保证中国能很好地展开贸易往来。

沈桂龙>>>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的四个亮点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所长沈桂龙表示,本届世界中国学大会的亮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在主题设计上,凸显学术深度。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世界中国学研究、推动文明互鉴的贺信精神,本届大会确立以“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为主题,旨在搭建高水平的学术对话平台,贯通对中国历史演进与当代发展的整体性理解,从而深刻把握总书记关于中国学重大意义与时代内涵的重要论述,强化学理阐释,推动研究范式的创新与突破。

在议题架构上,体现跨域融合。本次大会共有五个分议题,涉及历史、经济、文化等学科,既有世界中国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国学在数智时代的发展前景、中国学的代际传承问题,也有作为中国学重要内容的文明交流互鉴,以及如何用中国学去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等内容。

在机构合作上,汇集高端资源。本届大会共有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六家协办单位,承办方为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和上海社会科学院。汇集了国内高端国际传播和学术交流的高端资源,有着强大的全球学术网络和支撑力量。

在嘉宾邀请上,强调权威声音。本届大会除邀请前政要和国际组织相关负责人外,更加重视海外嘉宾在中国学方面的学术知名度和影响力,多位参会嘉宾是国际上非常有影响力的中国研究专家,在专业领域造诣深厚,并在汉学研究上屡获大奖。本报记者 李一能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