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上,一艘游轮在粼粼波光中缓缓前行。甲板上聚集着一群特殊的客人——前来参加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的中国学学者。
“您好,我们又见面了!”两年前,来自美国的汉学家邰谧侠参加了首届世界中国学大会,他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对大会的期盼与畅想。转眼老友再相聚,但邰谧侠依旧能感受到一些变化正在发生。
“其实在世界中国学大会举办之前,汉学还是比较冷门的学科,交流基本只限于学术圈。”邰谧侠说,在首届大会举办之后,他明显感受到了中国对于中国学以及汉学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本届大会邀请了不少其他学科比如古希腊史、古印度史之类的专家参会,他认为不同文明的互鉴交流对研究中国来说是极其必要的,而要读懂当代中国,必须从历史中寻找答案。他希望在本届大会上能认识新朋友,在学术研究上得到启发。
不远处,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教授、第十四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获得者何广思教授正与几位学者热切交流。他长期关注中国政治经济发展及对外政策。谈及上海的变化,何广思印象深刻:“2010年我以游客身份游览浦东,如今再度来访,这里建设发展的速度让我深感震撼。”他特别关注最新发布的《中国学》会刊,因为其中收录了他的新作《中国人是如何做到的》。
游轮另一侧,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前主任、前大使赛义德·哈桑·贾维德凭栏远眺,眼中满是感慨。自1981年首次踏足上海以来,在四十余年间他已6次到访中国,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沧桑巨变。他撰写了12本关于中国的著作,涵盖了汉语教学、中国崛起、中国的经济发展道路以及软实力等多个领域。贾维德认为,“软实力”并非刻意营造,而是中国人民数千年来积淀的文化传统、处世态度与民族优点。本次参与大会,他希望能继续深入探讨这一发展路径的全球意义,向世界更好地阐释中国的发展故事。
船头位置,来自秘鲁的邓如朋深情地凝望着两岸风景。尽管他已多次到访上海,但每一次仍会被这座城市的美丽与现代所震撼。对他而言,上海是他在利马老家之外的“第二故乡”。作为一位有着中国广东血统的华裔,这是他首次参加世界中国学大会,他希望能有更多拉美的年轻学生亲自来到中国、来到上海看一看,并将“中国学”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 本报记者 王若弦 李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