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4日 星期五
林中鸟(纸本设色) 梁波罗的“三种气质” 姐夫的老鸭汤 一江一河交汇处的上海断想 秋天的敦煌
第13版:夜光杯 2025-10-18

秋天的敦煌

陈大新

敦煌,别名沙州,虽然只是一个县级市,却为世界所知晓。在我的眼里,敦煌是一个古老的传说,是一曲神奇的舞乐,是一方文化的美玉,是一处艺术的圣地。当我乘坐的国航空客班机降落在敦煌机场时,正是夕阳满天之际。我们一行人在网上预订了一家旅店,坐落于鸣沙山不远处,老板亲来接机,是个东北汉子,外貌粗犷,却举止文雅,说话声音十分柔和悦耳。

旅店由几十个蒙古包和帐篷为房间,周边都是沙漠,四望皆为沙山,颇具大漠风情。蒙古包和帐篷按照天上星座排列,说是可在晴朗的夜晚观星望月。进到里边,见到一堆一堆的石子尚未来得及铺成道路,去往餐厅需要踏沙而行,老板解释说,只是试营业期间。

敦煌的农户以种水果为主,有葡萄、哈密瓜、桃和枣。正是秋季,瓜果也都上市,品尝一过,感觉桃子较出色,葡萄、哈密瓜和枣稍逊于新疆,当然这是相比较而言,实际上还是很可口的,尤其是一种长条形的“黑美人”葡萄,极甜。这层意思我在出租车上说了,“滴哥”很不以为然,对本地水果极力维护,说我们并未尝到地道的本地水果,尤其瓜不少是外地进来的,而本地好的水果则多运往了外地,小摊上的有些是残次品。他说自己家也种了葡萄。车上有人说,能否将他家的葡萄卖些给我们,“滴哥”却正色说,自己家的葡萄也是销往外地了,现在只剩残次品了,不能卖给你们。我感到了“滴哥”的诚实和敦煌民风的淳朴。当问及还有什么特产时,“滴哥”笑说:特产是有,但你们带不走——沙尘暴。

我们在敦煌没有遇到沙尘暴,但在阳关遇上了大风,也许阳关这地方平时风也大吧。我在通往阳关的路上,帽子被大风吹起,然后像一只皮球飞奔向前,正好一对青年情侣走在我的旁边,见我手拿拐杖,被风吹得有些狼狈,小伙连忙上前扶我,姑娘则奋力追赶我的帽子,这场景让我感觉一阵温暖。多好的一对年轻人,这是爱的外溢效应吗?恐怕并不仅如此吧,这应该是美好人性的折射。

在敦煌市区转了一圈,走得累了,想找个地方吃晚饭,同行中有人查到一家羊肉店,是网红打卡地,走到一看,门前一堆人等叫号,看看天色还早,我们决定体验一下,取了个号,一看是206号,再看看左右的人们都很耐心地等待,也就静下心来,想想人生许多时候都是在等待,何况这一次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呢?终于在华灯初上的时候,我们被叫到了。吃完可口的羊肉后,也就觉得先前的等待还是值得的。

去敦煌,除了鸣沙山、月牙泉,最主要的是看莫高窟,预约的票一次可看八个洞窟,第十七窟“藏经洞”也在其中,1900年由道士王圆箓偶然发现。“藏经洞”有古代各类文献及文物艺术品五万余件,大半流失海外,历来就有对王圆箓不识国宝、保护不力的责难。而讲解员则说,王圆箓的发现之功,还是不该抹杀的,这些遗产是中国的,也是人类的,显示了敦煌的自信与大气。我们游敦煌的几天,适逢第八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举行,这一届新开的E馆,是国际文旅商品的展馆,有伊朗、印度、法国、澳大利亚、越南等展区,自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以来,敦煌再次揭开了世界贸易的新篇。

秋天的敦煌,天明沙净,一排排白杨整齐得好似在参加阅兵,骆驼刺丛中,时见兔子的踪影,让唐代诗人们吟唱不已的杨柳,依傍于青青客舍,低矮的葡萄架延绵于道路两旁。再往沙漠中行驶,可以几个小时没有风景变幻的感觉。

从鸣沙山万人演唱会的震撼中出来,在幽静的蒙古包前守候月亮的升起,忽然沙山前方无人机组成的骆驼图案,让耳边响起了清脆的驼铃。明早就要飞回江南,再见了,秋天的敦煌,难忘的敦煌。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