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亮
梁波罗,单就这个名字本身,听来有一丝洋气、一缕别致,甚至还有一抹喜感。在偌大的上海滩,这个名字家喻户晓。在全国影迷的心中,这个名字串联青春。记得很小很小的时候,懵懂无知的我,一度以为此人是“卖菠萝的大王”。要感谢王汝刚,揭开了谜底,独脚戏《头头是道》里,汝刚爷叔用他那百试百灵的苏北沪语洋泾浜,对翁文君黏腻道来:我新烫的这个头,人民警察看到,红绿灯也不敢开,因为人家都说我长得像电影明星梁波罗……几十年后,当我邀请波罗老师来畅谈他的电影人生时,特意提起这个“滑稽梗”,他微微一笑,慢笃笃道,好像是有这么一个节目。此时此景,王汝刚的那句台词控制不住地在脑中循环播放,我有点忍俊不禁。
结识波罗老师这些年来,他身上散发出的三种气质,让我决心要提笔写一写,看看他的亲友和广大影迷是否认同?
“英气”。但凡看过《51号兵站》的朋友,一定记得“小老大”的英气逼人吧。阔额挺鼻、剑眉朗目,这股“英气”,一直贯穿到“文革”后的《蓝色档案》《小城春秋》《子夜》乃至海派情景喜剧《老娘舅》里的“大姐夫”。其实,梁波罗只比李九松小4岁,但合作翁婿,毫不违和。记得我去接他来讲课时,他告知前一晚刚从外地赶回,舟车劳顿,很是疲惫,但已约定在先,再累也要信守承诺,我听后心中一阵温暖。当他站在我面前时,确实能读出几分倦意,而且穿搭也相对朴素,和银幕荧屏里的“熠熠生辉”略有差距,毕竟八旬老人了。奇妙的是,艺术家就是如有着魔法一般,也就闭目静坐20分钟吧,他上台时似乎浑身发光、气色红润,和刚才的疲惫、苍老,判若两人,看上去也就70岁不到,神采焕发的速度让我惊叹。于是乎,两个多小时,台上妙语连珠,台下意犹未尽。这股“英气”,分明还是那般熟悉,好似时光并未流逝多少。
“和气”。如果说“英气”是天赐的,那么“和气”就是自修的。结识至今,他始终是那位谦谦君子,温文尔雅、彬彬有礼,慢慢的、轻轻的、款款的。梁波罗和他的前辈王丹凤,是上影厂乃至全国影坛里无可挑剔的俊男美女,且海派、洋气、温婉的气息十分相近,王丹凤还是梁波罗加入民盟的介绍人,两人既是同事,更是好友。2017年,阔别观众20余载、93岁的王丹凤荣膺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电影终身成就奖”时,梁波罗开心得好像自己获奖,感慨万千的他,连夜写就《今夜燕归来——又见王丹凤》。翌年,“小燕子”王丹凤飞向了天国,梁波罗久久沉浸在不舍中。2024年,上影演员剧团举办“纪念王丹凤诞辰100周年暨王丹凤铜像落成仪式”,已是86岁、一头白发、深居简出的梁波罗,坚持来到剧团大院,脉脉追忆这位良师益友,更是深情写下回顾两人几十年忘年之谊的又一篇美文《燕归来 凤还巢》。
“文气”。梁波罗的多才多艺是众所周知的,不仅仅是主业电影,他在歌唱、戏曲等领域也颇有建树,这其中,他的文学才能更是不可不提。他写过不少文艺名家,除了王丹凤,还有夏梦、程乃珊、李炳淑等等。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写祝希娟,文章标题便可打120分,他把两人的姓氏和各自的代表角色“小老大”“吴琼花”,行云流水般地糅合在一起,佳作《梁祝·小花》就诞生了,倘若只看标题,还以为是写袁雪芬和陈冲的故事,真是让我拍案叫绝,妙不可言。波罗老师文思泉涌,文笔细腻,读他的文章,仿佛和他面对面在聊天,似彩霞满天,似小雨朦胧,又宛若云中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