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4日 星期五
爱粮节粮  为地球“增”良田 今年上半年批准中药新药14款 跨越国界的“成长希望” 阿姨爷叔来上课啦
第4版:科教卫新闻 2025-10-18

跨越国界的“成长希望”

中国制度优势破解用药困局 新加坡罕见病童在沪获新生

近日,6岁新加坡籍身患罕见病软骨发育不全(ACH)的儿童小宇(化名)在家长陪同下,专程前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就诊。依托中国临床急需药物临时紧急进口机制,小宇成功用上全球首个ACH靶向治疗药物——该药物目前尚未在新加坡完成注册,而中国通过制度优势与医疗资源整合,为小宇的“成长希望”按下“加速键”。

制度创新

让救命药快速触达患者

软骨发育不全(ACH)是导致非匀称性身材矮小的罕见疾病,活产婴儿发病率为1∶17000—1∶28000,全球约25万名患者受其影响,中国患者约数千人。该疾病由FGFR3基因突变引发,患者幼儿期即出现软骨发育异常,成年后平均身高仅120—130厘米,常伴有脊柱侧弯、椎管狭窄、睡眠呼吸暂停、髋关节发育不良等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部分重症患者可能因呼吸衰竭、神经压迫危及生命。

在相关治疗药物上市前,全球ACH治疗长期处于“对症缓解”阶段,临床主要通过手术矫正脊柱、呼吸机改善呼吸等方式减轻症状,无法从病因上阻断软骨发育异常进程。2021年,全球首个ACH靶向治疗药物伏索利肽在欧美获批上市,为患者带来“改善生长、减少并发症”的新可能,但在新加坡该药还未获批上市。

通过国际患者社群,小宇父母了解到,今年新华医院已有患儿用上该药,于是立刻来沪求医。虽然该药也仍未在我国获批,但根据国家卫健委和国家药监局2022年联合印发的《临床急需药品临时进口工作方案》,医院在对患者适应证和用药必要性严格评估,并确认国内无替代治疗方案的情况下,就可以向相关部门申请临时进口用药。2024年10月,新华医院在上海市药监局全程指导下,启动该ACH治疗药物伏索利肽的临时紧急进口申报。历经4个月的多部门协同推进,药物于今年2月获国家层面批复,随后顺利完成通关、冷链运输等全流程,最终安全抵达医院投入临床。小宇此次来院注射ACH治疗药物,从申请到使用,仅用时两个多月。

“中国的政策太关键了!”小宇家长感慨,“若等新加坡完成药品注册,孩子可能错过最佳生长干预期。现在用药3个月,身高已增长1.5厘米,医生说后续并发症风险也会显著降低。”

深厚积淀

构建罕见病诊疗标杆

新华医院在罕见病诊疗领域的深厚积累与综合实力,使其成为东南亚ACH患者跨海寻医的核心选择,更成为中国罕见病诊疗体系的重要标杆。医院打造的罕见病“一站式”多学科(MDT)团队,整合儿科、骨科、呼吸科、神经外科、影像科等优势学科资源,针对小宇伴随的轻度脊柱侧弯,团队在用药评估阶段同步制定多科室长期随访计划,实现“治疗+并发症管理”一体化。

依托国内规模最大、随访时间最长的ACH患者队列,医院累计接诊ACH患者超600例,建立覆盖生长发育监测、并发症管理、基因检测的完整数据库,基于海量临床数据能为不同患者定制个性化治疗方案,避免“一刀切”的诊疗局限。

据了解,新华医院罕见病中心团队长期深耕ACH领域,牵头开展多款ACH治疗药物中国临床研究,累计纳入超过50例患者,为药物本土化临床应用提供扎实循证依据;自主研发的“ACH患者生长发育评估模型”,通过身高增速、骨龄、并发症风险等多维度指标,精准判断患者用药适配性与剂量,进一步提升诊疗精准度。

本报记者 左妍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