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回迁的彭一碉堡吸引居民拍照打卡
“摸着手感还和小时候一样!碉堡回来了,我们的念想也落定了。”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彭一小区里,居民周红顺轻抚碉堡斑驳的墙体,眼眶微红。当天,这座见证上海解放历史的碉堡历经保护性迁移后,重新矗立在刚完成旧改的小区里。
彭一小区作为上海规模最大、情况最复杂的非成套旧改项目,涉及2110户居民。在旧改过程中,街道通过社区议事会、线上建议箱、入户走访等多元方式,收集居民建议,关于保留小区碉堡的想法被收集了上来。“小区里的碉堡是1949年解放上海时留下的,我小时候还在这儿捉迷藏,拆了就没根了!”“它是活的思政课,不能让娃们只在课本里看历史!”居民们你一言我一语,体现了对历史痕迹、集体记忆的珍视。
彭浦新村街道接到建议后,立刻联合旧改项目组、规划部门召开专题会,将“保护历史遗存”纳入旧改方案内容。经过多次论证,最终确定“整体切割迁移、原位回迁保护”的方案。
如今的彭一小区,居民们的心愿都落了地:8块串联起彭浦新村从农耕之地到工人新村蜕变史的浮雕墙,增加了细节刻画;1958年上海首轮水网改造留存的3只老消火栓,被精心保护在浮雕墙旁;居民记忆里的老银杏树,也被移栽回小区。
接下来,还将在碉堡旁增设解放战役解说牌,为浮雕墙接入数字化导览系统,让历史记忆以更鲜活的方式传承。“我们提的建议,真的被当成了大事办。”搬进新居的居民们不仅喜悦居住环境的改善,更感动于愿望照进现实,共同促成了这场跨越76年的“历史归位”和文脉传承。
本报记者 季晟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