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超
老城厢的棚户区房屋简陋、住户众多、弄堂逼仄,兜兜转转、曲曲折折,像迷宫一般,陌生人走得进去,未必出得来。不知是谁,在这片棚户区的东南一隅种下一棵普通的枫杨苗,在错落凹凸的狭小空间中日夜长大,长成了一棵有着S曲线美的大树。
大树看着居民在树下刷牙洗脸、生炉做饭。洗漱的脏水倒在树下,升腾的炉烟熏染着树身。它不计较、不生气,依然抽枝散叶、茁壮成长,为居民遮风挡雨,佑护着它能佑护的巴掌之地。它看着孩童玩乐嬉戏,看着大人休憩乘凉,像个不停歇的钟摆日复一日地行进着,记录着普通人、普通事、普通的生活。
棚户区传出要拆迁后,居民们一个个都笑逐颜开,终于可以住上新房,结束三代人蜗居一室、每天倒马桶的日子了。很快,那里的房子就被夷为平地,一片空旷,只有这棵树还在。按照惯例,像这样的大树会被移走。但在未被移走之前,它就像一个老人,依旧站立着,注视着这里的一切,哪怕什么都没有。它,就是这里曾经有过的市井烟火气的见证者,同时也是亲历者。
奇怪的是,大树一直没被移走。整片区域朝北的一半建起了高层商品房,朝南的一半划拨给了旁边一墙之隔的蓬莱公园,枫杨树也划入了公园。不知是无心还是有意,园方在对这块新增区域进行规划设计,布景建亭、设置健身器械……每一个环节都没有移动这棵老树,它就像是一名工程监理,日夜看着这里从平地变成人们游园、健身、休闲、合唱、跳广场舞的绿色花园。
新旧园区通过一条主步道连接起来,当我沿着步道走到枫杨的面前,忽然注意到这一小段步道向外有一个弧线,既符合江南园林曲径通幽的设计理念,又巧妙地绕过这棵老树枫杨,使它免遭移栽。我宁愿相信这是公园管理方的有意为之,因为过了这一段,后面连着的一段步道是笔直的。我没想到在如何处置一棵树的问题上,他们如此地“树性化”,以树为本的生态理念融入这一小段步道中,更融进了整座公园。
每次去蓬莱公园散步,我总要走一走这段步道,看一看这棵枫杨。它舒展的枝干、优美的曲线,仿佛在随风舞蹈,用独特的肢体语言庆祝着自己的新生,也回赠给人们绿意盎然的视觉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