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6日 星期日
共建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 创新发展才是关键的路径 汇聚全球经验 共建智慧城市 让更多青年人爱上元宇宙社区
第3版:焦点 2025-10-26
2025版《上海手册》发布 收录11国21个案例 上海入选2个

让更多青年人爱上元宇宙社区

工作人员介绍东明路街道数字社区 本报记者 张龙 摄

智能机器人为列车拍照查隐患

在2025世界城市日城市可持续发展全球大会上,《上海手册: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南·2025年度报告》(以下简称“2025版《上海手册》”)发布。记者看到,2025版《上海手册》围绕“以人为本,智慧城市”,收录了11个国家的21个重点案例。

这些重点案例涉及城市规划建设、经济振兴、社区治理、交通出行、文化旅游、气候能源、生态环保、数字政务、数字教育、数字人才培养等内容,旨在通过以问题为导向、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为基础、以数字技术赋能为支撑的技术应用、模式设计、机制创新的系统性实践,为各国打造“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提供经验借鉴和政策参考。

2025版《上海手册》中,中国有8个案例入选,分别来自上海、长沙、重庆、广州、苏州、成都和南宁。上海入选的2个案例是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数字社区元宇宙促进青年参与案例和上海地铁“智慧维保”工程案例。

元宇宙与社区治理

东明路街道是一个深度老龄化的纯居住型社区,住户中60岁以上户籍老人超40%,街区业态以餐饮业为主。在这里,青年群体与社区空间的关系呈“职住分离”状态,日间活动主要发生在街道之外,只是夜里回来睡一觉而已。

浦东新区东明汇明心街区发展服务中心理事长刘璟告诉记者,为解决社区治理中信息不对称、商业活力不足、青年参与度低的问题,他们参照服务中心的实体公共空间,通过“互动共享在灵岩”的手机应用,复刻了一个三维街区发展服务中心,将政府公告、街道新闻、活动排期等治理信息在虚拟展厅滚动呈现。

在这一数字底座之上,中心与上海纽约大学合作开发了AR口述史系统,将社区历史转化为可交互的数字叙事。“居民扫描物理空间中的特定标记(如老建筑、街角),即可触发AR叠加的历史影像与音频。例如,扫描一家老字号餐馆,即可观看店主讲述三代传承的故事。”刘璟说,这一技术将“记忆”从个体经验转化为共享的社区知识,吸引青年群体通过“游戏化”的方式重新认识社区。

瞄准街区商铺的引流需求,中心团队开发了城市“空投”电子优惠券系统。以服务中心为圆心设定虚拟地理围栏,当居民手机GPS信号进入围栏且打开社区小程序时,会自动“空投”优惠券。优惠券由商户提前在后台配置面值、使用时段、最低消费、库存上限,系统根据用户历史行为与商户标签进行匹配排序,完成数字福利的“空投”。

针对“青年参与社区治理受限”这一困境,团队引入时下流行的NFT数字徽章,获取路径包括提交社区提案被采纳、组织线下公益活动、完成AR口述史内容采集、协助商户完成数字营销培训等,持有者可获得“社区达人”数字身份。数字徽章提升了青年居民的认同感和参与感,自2023年至今,已收到1287份提案,涵盖夜间经济、老年友好设施、社区微更新、亲子活动等多个主题,有128份提案进入街道议事会程序,32份已落地实施。

一个元宇宙项目在社区“滚雪球”式成长的案例,为什么会受到专家青睐入选2025版《上海手册》?刘璟认为,主要原因在于项目扎根本地、持续运营,让数字技术重塑社区治理参与方式与社会认同。

数字化与地铁维保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为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强大支撑。上海地铁的“智慧维保”工程,就以“全域感知覆盖”为基础,将运维人员从被动应对和繁杂巡检中解放出来,更通过智能预警与快速响应机制,大幅提升乘客出行安全性与列车准点率。

目前,上海地铁运营总里程达896公里,日均客流量超1000万人次,成为市民出行的首选。上海地铁维护保障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奚笑冬介绍,面对超大城市地铁“高密度运营、多设备协同、长周期维护”的要求,传统人工巡检、依赖经验判断与分散式管理的运维模式存在响应滞后、资源效率不高、安全隐患预判不足等问题,难以为继。

为此,上海地铁乃至整个轨交行业亟须引入全新的智慧维保模式——通过工业互联网、AI、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推动设备运维从“事后维修”“定期保养”的被动模式转向“实时监测—智能预警—精准施策”的主动模式。

奚笑冬说,上海地铁“智慧维保”工程自2000年起开始筹划,经历摸索、试点、发展、规划实施四个阶段,已在全国轨交行业率先完成数字化转型。以地铁列车的触电网检修为例,列车上方的架空线巡检,以往基本靠人工,整个巡检周期在15至30天。用上感知系统后,一天能“看”好几次,检修频次起码提高300倍,响应和处置效率也提高了20多倍。

目前,“智慧维保”项目正持续拓展能力边界:设备故障平均处置时间从60分钟缩短至20分钟,效率提升近70%;设备利用率从65%提高至82%。最直接的好处是改善了乘客体验:因故障导致的乘客平均滞留时间从25分钟大幅减少至8分钟,推动乘客满意度从85%升至95%。

奚笑冬说,“智慧维保”并非多种技术简单叠加,而是依托统一平台整合数据、感知状态并依托基础设施支撑决策,推动轨交运维从“劳动密集型、经验依赖型”向“技术密集型、数据驱动型”转变。在提升系统可靠性的同时,显著减轻一线维保人员劳动强度,更通过“精准维修”显著减少如备件库存和能源消耗的资源浪费。

本报记者 裘颖琼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