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上海广大党员干部持续认真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四中会全精神。上海各区基层干部结合工作实际,纷纷表示,要以四中全会精神为引领,深入推进人民城市建设,在持续优化民生服务,加强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推进上海特色的乡村振兴方面下功夫,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持续优化民生服务
徐汇区徐家汇街道党工委书记万小岚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基层工作指明了方向。我深刻体会到,必须将全会精神转化为推动街道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和持续优化民生服务的实际成效。未来5年,徐家汇街道将聚焦科创驱动,加快城市更新。要抓住徐家汇商圈蝶变契机,统筹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与特色街区建设,打造一批家门口的“生境花园”。我们将持续优化民生服务,切实提升老年群体幸福感,以“儿女之心、儿女之情”,为建设更高品质的徐家汇提供坚强保障。
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许春辉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坚持人民至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重要论述,为基层治理提供了重要遵循。作为新中国首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街道将始终锚定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目标,让现代化建设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位老百姓。我们将推进兰溪路烟火街区风貌提升,以更高标准、更优品质、更强合力推进“一流环境”建设,让老工人新村持续焕发生机,成为全龄安居乐业首选地;坚持党建引领“一根针”穿起“千条线”,深化“党建引领网格治理”破题效能,全力打造“四个人人”城市治理共同体,为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曹杨实践。
加强超大城市基层治理
“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浦东新区浦兴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陈春艳表示,街道正以实干行动推动全会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把全会精神贯穿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城市精细化管理、民生服务保障、平安建设等各方面全过程。以党建引领,深化“红色议事厅”机制;培育“邻里管家”“楼组自治会”等自治组织,推动居民参与社区环境维护、矛盾调解等工作。城市精细化管理上,开展“环境焕新”行动,完成背街小巷整治,增设便民服务点。民生保障方面,持续升级养老服务。接下来,街道将把全会精神融入到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全力抓好年度工作收官和今后工作系统谋划上,切实把全会精神转化成为民办实事的实效。
闵行区吴泾镇党委书记金海民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前行绘就了宏伟蓝图,我们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各项决策部署上来,坚持守正创新,以踔厉奋发的姿态,统筹谋划好吴泾“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入“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更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和产业生态。充分发挥“科技+时尚”双轮驱动优势、“三区联动”社会治理效能,打造集生态宜居、产业升级于一体的现代化社区典范和新时代人才高地。
宝山区庙行镇共康二村党总支书记刘静华表示,通过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刻体会到“完善社会治理体系”“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重要意义。全会提出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我们借鉴“三驾马车议事协商会”经验,组织业委会、物业和党员代表定期议事,从步道维护到停车优化,每一项决策都汇聚群众智慧。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全会精神为指引,深化庙行特色治理路径。依托科技赋能,提升治理精细化水平,让四中全会精神在社区结出更多民生硕果。
推进上海特色的乡村振兴
金山区朱泾镇待泾村党总支书记彭雷辉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乡村振兴锚定航向,其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部署,与待泾村“以香兴业”的实践高度契合。作为村干部,看到村民们靠着花海产业一步步过上好日子,更坚定了我带领大家共富的决心。曾经的待泾村是偏远薄弱村,这几年来,在镇党委、政府引领下,我们与社会资本以“花开海上”生态园为核心开启芳香小镇建设,让闲置资源变成了带动发展的“聚宝盆”。未来,我们要重点抓好三件事:一是扩岗位,跟着芳香小镇建设脚步,继续推动民宿、文创等业态落地,为村民创造更多就近就业机会;二是强技能,结合村里产业需求,开展如餐饮服务、民宿基础运营等实用培训,让村民掌握增收本领;三是稳联结,把门票分成、合作经营分红等政策抓实抓细,确保村民能持续从产业升级中获得实惠。
奉贤区青村镇吴房村党总支书记秦瑛表示,全会对“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重要部署,为我们农村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全会提出,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这让我深有感触,我们吴房村正聚焦特色产业发展,通过科技赋能提升黄桃等主导产业的品质和效益,同时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让乡村不仅只有农业,更有休闲旅游、文化体验等多元业态,让乡亲们的腰包更鼓、生活更美。我们将着力解决好村民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把村里的基础设施建得更好,把公共服务搞得更优,让村民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本报记者 宋宁华 李一能 孙云
解敏 郭剑烽 赵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