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雄心
“拆卸”,大家司空见惯;“拆迁”,人们耳熟能详;“拆书看”,估计就鲜为人知啦!
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上初三第一学期时,在学校图书馆里借到了长篇小说《林海雪原》。那时文化作品极少,《地道战》《地雷战》《半夜鸡叫》等少数电影和八大样板戏是舞台主角。因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取材于《林海雪原》,故而大家对《林海雪原》的故事情节较为熟悉。
《林海雪原》全景式呈现了解放战争初期东北剿匪的艰险历程,借到这本书后,我如获至宝地带回了家。晚上做完作业后,我就躲在房间里,在15支光灯泡下,捧着书如饥似渴地看了起来。
第二天上学时,我向两个要好同学C君、G君唾沫横飞地大肆渲染,“这部小说实在太吸引人了!”他俩听后争相提出也要看这部小说。可书只有一本,《林海雪原》又是一部长篇小说,若要全部看完,哪怕拖着作业不做,也需花费不短的时间。在垂头丧气、无计可施之时,聪明的C君想出了一个妙计。他提出:“你已经看了小说的一部分,可以把已看过的那部分拆下来让我们看。然后你继续往下看,看完之后再拆下来,这样一部书就可以分拆成好几个篇章,满足了大家都能看书的愿望。”正急得抓耳挠腮的G君,听了这个主意之后,不禁拍手称快!我转念一想,这倒是个可行的办法。况且,这本书也仅有四成新,细看其书脊处,发现它是用线把一小叠一小叠的书页串在一起,再用胶水粘住的。如果小心地拆下来,细心地用线缝好,再涂上胶水固定,应该不会有什么破绽的。
放学之后,我们仨说干就干。我定下心来,先是小心翼翼地揭开封面与书脊的连接处,眼前露出了由一小叠一小叠书页串起的层次分明的书脊。见揭下来的封面一点也没有损坏,我才长长地吁出了一口气。随后,我又轻手轻脚地用削铅笔的小刀,稳稳地插进书脊处,将七八叠书页之间的连接线割断,使它成为一个相对的整体后与原书悄然分离。
经过如此这般的反复操作,一部厚厚的长篇小说就被我们分成了好多本薄薄的“小册子”。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这些“小册子”便在我们之间静悄悄地流转,就像当下观看电视连续剧似的,一册册地往下看。当然,我也郑重地要求他们一定不能损坏书籍,免得招来不必要的麻烦,他们自然是拍着胸脯作了保证。
我们仨就像工厂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似的,在看完自己手中的那部分“小册子”之后,就迅速将“小册子”转给尚未看过的另外一个同学。他们亦信守诺言,不仅看得快,也对这部“散装”的长篇小说非常爱惜。
时间不长,所有“小册子”又重新回到了我的手里。我就按既定计划,特地去借来长长的针,将那些分离的“小册子”用线细心地连接到一起。在打好结后,又涂上胶水使之更为牢固。最后一道步骤倒最为简单,只要在封面中间涂上胶水,让其与书脊处粘住即可。在忐忑不安中,终于等到胶水干透,我用手摸摸书籍,感觉毫无异样,不由得心花怒放,“天衣无缝啊,真是绝啦!”果然,这本书按程序登记完还书之后,就被放回到了书架上。
我此后读过很多书籍,但以这种“拆书看”的方式与同学一起看完一部长篇小说,却是独一份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