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锡娟
最近看到一段短视频,颇觉惊异。标题是:“广东人也会讲朝鲜语?”视频中列举了广州话“塔”“时间”“门”“家族”“绿茶”“瞬间移动”几个词,与朝鲜语的相似度竟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真正奇怪了,这两个遥隔千里、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之地,怎么会有如此接近的发音呢?评论区众说纷纭。粤语虽说发源于中国古代的雅言,保留较多中国古汉语的特征,可它究竟与朝鲜语有什么样的关联,我并没有关注过。
不过我确实感受过东南亚地区语言和汉语的类同。想到读高中的时候,曾在上海益丰搪瓷厂勤工俭学。那里刚好有一批前来学习的越南工人,和他们接触时,就发现他们说的“讨论”一词,声母、韵母和我们类同,就是声调略有不同。也听过老挝朋友读“一、二、三、四”,发音是“能、松、三、四”,其中“三、四”的发音也和我们相似。估计东南亚一带,这种情况还会有不少。
由此让我忆起1971年间的一桩趣事。那一年朝鲜“血海”歌剧团到广州访问演出,广东省文化局文艺处的同志匆匆来到我家,交给我为《血海》演出报幕的任务。我正在给一岁的女儿洗澡,狼狈得很,收拾妥当,就跟车到了友谊剧院。
报幕的任务并不繁重,就是演出开始和中场休息时有报幕词。但是中场休息要用朝鲜语报:“休息十五分钟。”所以一到剧场,翻译就赶紧过来教我这句朝鲜语。我竖起耳朵仔细听着翻译的发音:“西坡奔干,随塞,哈给思密达!”“西坡奔干”,我轻轻地模仿着,突然脱口而出:“‘四包饼干’,好记!”当然,不能读成“四”,要读成“西”;也不能读成“包”,要读成“坡”;更不能读成“饼”,要发“奔”的音……“随塞”,咦!简直与广州话的“休息”相差无几;然后加记一个“哈给思密达”。嗯,再向翻译把语音、声调模仿准确,多练几遍,忘不了啦!
后台化妆间都坐满了,工作人员只好搬一个化妆台到一楼的另一端让我化妆。那时我的上台服装就是一套灰色人民装,“朴素大方”,和朝鲜艺术团《血海》的色彩基调都还相宜。化妆间过道上摆满了水果、食品,那是给朝鲜贵宾们用的,我们都不好意思从那里走过。朝鲜演员发现后,热情地给我送来水果食品,非常友好。
当我在中场休息时用朝鲜语报出“西坡奔干,随塞,哈给思密达”后,不仅台下观众掌声雷动,台上、台后的朝鲜演职员更是激动兴奋,夸我的朝鲜语说得很好。
我受宠若惊,没料到“四包饼干”的速记法带来如此好的效果,心中自然很高兴。可接下来就是“灾难”了!他们提出,在隔日的联欢会上,希望也由我用双语报出全部节目!这怎么可能?我一点朝鲜语基础都没有,十来个节目,哪有那么多“四包饼干”式的速记法?我极力推托,却无法抵挡对方和主办方的热情和信任!再想想,只是个内部联欢会而已,一咬牙就应承下来了。于是又和翻译一起,埋头在节目单上一一标上汉语拼音,密密麻麻,眼花缭乱……
报幕效果可想而知,真有点“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意思,我报得辛苦,大家也听得一头雾水。不过,倒也有一处意外成功,获得了满堂彩。至今还记得那句朝鲜语:“乌里能,策里马,他沟达林达”,意思是:“我们骑着千里马前进!”
语言是复杂的,不过也有规律可循。而各种语言间出乎人们意料的关联,又是十分有趣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