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正伟
2002年9月,从成都来沪探亲的李致想去看看嘉兴李氏祖籍地,得到李济生、李小林、李国煣的响应。他们先参观了嘉兴图书馆新馆。嘉兴图书馆老馆建于1904年,与巴老“同庚”,嘉兴市文联主席朱益民说,嘉兴想把图书馆改名为“巴金图书馆”,巴老没同意。
李氏祖籍地在甪里街上,现成市区主干道了。朱益民说,清初,太平军进攻浙江,李家祖屋毁于战火。这时,我见不远处有座供市民小憩的凉亭。走近看,发现此亭是在旧城改造时建的。出自对巴老的敬仰,取其字“芾甘”中的“甘”。如今,“仰甘亭”已成网红打卡地了。
看了亭碑简介,使我对李氏祖上的发展、变迁有了个大致了解。从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起,李氏家族便分两支。一支为李介庵(名文熙),即巴金的高祖,离开嘉兴前往四川任职,后定居成都。曾祖父李璠把嘉兴到四川的迁移的经过记录于《先府君行略》。如此推算,巴金是迁蜀后的第五代。另一支李姓家族仍留在嘉兴……
清同治年间,在嘉兴塘汇镇镇西建了李家祠堂,成了嘉兴和成都两地李氏后人祭祖之地。1923年4月,巴金与三哥李尧林出川到上海求学,堂二伯李青城与大哥李尧枚托他俩抽空去看看李家祠堂。到上海后,哥俩由亲戚陪伴来到嘉兴。翌日,坐着乌篷船去祭扫,看到的却是残垣断壁的败落景象。返沪后,哥俩把所见惨状写信给成都老家。不久,李青城汇寄80块大洋到嘉兴请族人修葺祠堂。翌年初,他俩趁南洋中学放假,到嘉兴二谒祠堂,经修缮,有了明显的改观。当我们一行来到塘汇镇镇西时,街坊们见李氏后人来寻访祠堂,便告之四十多年前,因无人打理而坍塌了,所幸码头上的花岗岩石阶及泊船的铁桩仍在,那口枯井突兀在岸边……
李济生对嘉兴南湖上的烟雨楼情有独钟。大伙随他登楼观景。李济生讲起成都老家有一道叫“烟雨楼”的思乡菜,除夕晚上饭桌上必不可少。吃年夜饭,这菜不能动。只许用筷子在“红烧蹄髈”上戳戳。长辈会对晚辈说,这是家乡的“烟雨楼”。这菜要过了年初五才能吃。李致接着说,四川出产上等白酒。李家祭祖,不用白酒,却用浙江黄酒,意为不忘祖先,记住乡愁……
巴老家原籍是浙江嘉兴。我是在《随想录》中《西湖》的注解中看到的。在我眼里,巴老对浙江的山山水水有种特殊的感情。1987年夏,嘉兴地区遭受自然灾害并波及杭州,损失惨重。正在杭州养病的巴老心急如焚,他让小林拿钱请汪庄的副总以“旅馆客人”的名义捐给灾区。翌年,他还托我和警卫顾正兵去浙江省民政厅捐款。浙江省的领导多次向巴老表示感谢,我总听巴老说:“我的祖籍在嘉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