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1日 星期五
不止于演 从“写他们”到“他们写” 校园里  大师倾囊 剧院内  经典绕梁
第11版:文体新闻 2025-10-30
职校师生共创一本文集

从“写他们”到“他们写”

陆千一(第二排左一)和学生

三年前,陆千一前往西北一所职业学校任教,“开学第一天,简直不知所措”,因为环境与自己的认知落差,使常年保持写作习惯的她开始在公众号和微博上记录自己的教学生活。这些朴实无华的生活日记,意外地吸引了众人的关注。陆千一在接受采访时坦言:“这种关注让我开始反思应该如何书写这群职校生。”

职校教师的经历催生了《我是职校生》这本书。最近,由一篇作者自序、十二篇受访学生自述、一位专业课老师自述构成的《我是职校生》一书,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上课 爱为起点

在学校里,陆千一带的是语文课,开学第一节课,学生课堂状态不佳,比预期尤甚。她抛开了课本,课堂主题谈“爱”,人生之爱和少年之爱,爱他人也爱自己。她给学生讲电影《情书》,从电影理论、现代文学史的角度切入,效果出奇地好。

她在课堂上布置了两段即兴写作,其中一段名为“第一次心动”。陆千一让学生自己保存写作成果,如果愿意与老师分享的就交上来。最后学生全都交了,其中还收到写得特别长的一篇。

这沓长长短短的纸条,陆千一都整理好,装进了纸箱,时不时翻出来看看。其中的一篇被收入了《我是职校生》书中,篇名为《大大的无聊和小小的爱》。

“无论跨入或跨出这道校门,爱和自由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我始终相信这一点。”陆千一说。

倾诉 自我和解

《我是职校生》最终收录了12名同学的故事。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各不相同,有些同学有很多想倾诉的观点,有些同学一个问题只能回答一两句话,这样一聊就得聊好几个小时。在操场上,陆千一找会乐器的学生一起聊聊天弹弹琴;宿舍里她会约几个女生,在值班室里谈心……

学校里70%的学生来自农村和进城务工者家庭,他们的职业方向和未来发展各不相同,陆千一希望能尽可能呈现职校生的多元面貌。有一个同学对她说,自己从来没有对人说过这么多话,没有人能这么长时间听他说话。他的话被认真记录下来,这本身就是一种鼓励。还有一个同学讲述了自己家乡的故事、成长过程中的经历,包括与家人分离、不得不去大城市等,讲完后,他觉得自己仿佛回归故里,也与某一部分的自我和解、重新连接了。

写作 生活温度

当陆千一的文字渐渐走红,有越来越多人找上门来时,她却停下了手中的笔。这位敏锐的写作者开始思考,当有了向更多人讲述职校生故事、传递职校生形象的机会时,自己应该怎么写?于是她沉寂了半年多,最终选择了一条更具挑战性的道路——将笔交给学生自己,让被叙述者成为叙述的主体。

在《我是职校生》中,读者看到的不是经过文学技巧精心打磨的“他者故事”,而是带着生活温度的原生语言,是未经修饰的情感流露,是职校生用自己的话语构建的世界。他们的语言生动、具体而充满生命力,陆千一的创作历程也不再是“关于他们”的写作,而是“与他们一起”写作,甚至是“由他们自己”写作。《我是职校生》成为新大众文艺的一次实践——它证明了,真正有生命力的文艺创作可以来自任何人,只要有表达的渠道和真诚倾听的耳朵。本报记者 徐翌晟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