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炳揆
手机、银行卡、电脑等都预设密码,但是,每个人都有忘记密码的经历。有些App上有“忘记密码”的小窗口,你顺着指令按图索骥,就可找回密码,或者重新设置就解决了问题。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密码都可以通过这个途径找回。有关私人敏感信息、银行账户、信用卡等的密码一旦记不住,找回、重置它们要费相当的周折,还要承担一定的费用。
对于老年人来说,密码的烦恼还不止于此。朋友A说起这样一件事,她和先生都十分爱好旅游、摄影,拍摄了海量的照片,存储在“云端服务”里,数月前她的先生因病逝世,她接到“云端服务”的催费通知单,说是如果不及时付款,账号将被冻结。她丈夫早先办过信用卡自动付款服务,但信用卡在丈夫逝世后被注销了,所以“云端服务”就不能从原信用卡收费了。A在电脑上用丈夫的密码登录未成。她请教了电脑工程师,最终发现丈夫在生前更换了开机密码,但忘了告诉她。几经周折,A终于通过电脑“设置”功能重置了密码。
所以,在当今数码时代,人们要把密码看作是自己遗产的一部分。当人们健在时,就要妥善告知遗产继承人自己的手机、笔记本电脑、“云端服务”等的密码。否则,万一撒手人寰,亲属在失去亲人悲痛万分时,还要疲于寻找逝者的密码。
我的建议是,把有关的密码——记录在一张小卡片上,密封在信封里,作为遗产继承人的备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一旦密码有更新,记得把卡片也同步更新。
国外有一种叫“密码管理者”的公共服务,客户可指定某人在他(她)去世后通过申请获取自己生前设的密码,只需要支付年费就行。
密码遗产派生出的话题是:社交媒体上的照片、叙事、亲人或同事之间的交谈等等,对于遗产继承者也有着相当的意义,继承者有意保留它们作为对逝者的怀念。可以试着这样办:B是某聊天群的活跃成员,他不幸离世,遗产继承者希望保留B账户内的资料,可以在征得群主的同意下加入该聊天群,复制B的照片、聊天的信息,然后删除B的账户。删除这一步骤一定需要做的,否则,说不定半年以后还会有人写帖子祝贺B“生日快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