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全国普通高校考试招生网上报名已进入收尾阶段。然而,近日各地多所高校传出有2025级本科新生因逾期未报到被按放弃入学资格处理的消息。尤其是那些考上了高水平大学却又主动放弃的学生,白白浪费了录取名额,这是对自身受教育权利的自由选择,还是对其他同届考生权利的损害?相关的争论与建言对明年的招生又会有什么启示?
多校清退未报到生
“我要考大学了”是一届又一届高三学生和他们家庭的大事。由于本市明年仍实行春秋两次高考以及英语科目一年两考政策,相关的报名、审核等工作必须在每年的11月底前完成。但这对考生来说只是确认“考或不考”,并不束缚他们明年考取大学后“读或不读”的选择。几天前,本市某211高校在官网上发布公告,称43名2025级本科新生开学后逾期未报到,学校决定对其按放弃入学资格处理。根据学校的报到手册,在规定报到时间后两周内仍未到校的,将视为放弃入学资格。做出决定前,辅导员已逐一与这些学生取得联系,其中部分学生表示想复读,另有10多人是第二学位录取新生,因已找到满意工作而放弃入学。
事实上,这种“考取却不就读”的情况,每年都会在全国多所高校发生。今年10月11日,广州大学教务处发布公告,已对196名2025级本科新生作放弃入学资格处理。去年,山东两所省属高职院校共有502名新生未报到,广东一所民办本科院校更是有1477名新生被公示放弃入学资格。
放弃入学各有盘算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总体来看,新生放弃报到的比例与学校的办学层次、举办者属性、办学声誉密切相关。办学层次高的重点大学,放弃报到比例较低,一般不到1%,具体人数在几十人到上百人;办学层次低的高职院校,放弃报到比例则相对较高,有部分高职院校的报到入学率仅为70%左右。此外,受学费因素及学历偏见影响,同层次民办院校的弃报到率普遍高于公办院校。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智库研究院副院长张海娜认为,这绝非“读书无用论”的回归,而是“人力资本投资视角下的理性选择”。她算了一笔账:普通家庭培养一名本科生的四年投入往往达数十万元,而麦可思研究院《2025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应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仅6199元,且行业差距悬殊。所以,当预期收益低于其他选择时,放弃入学就有了比较充足的“合理性”。
记者在采访中接触了几位弃学生。去年放弃某民办高职院校化工专业的小李,今年复读后考入一所名牌高校的心仪材料专业。他说:“去年被调剂到冷门专业,担心毕业即失业,全家商量后决定复读。”另一位在今年秋招中拿到大型公司录取通知的同学则表示:“虽然报考第二学位并被录取了,但职场机会不等人,权衡后还是选择了先就业。”
改革招生及时补录
一方面,弃学现象背后是考生和家庭日益理性的教育决策,那些专业设置滞后、培养质量不高的院校,往往会在考生“用脚投票”中失去竞争力。另一方面,公众争议的焦点集中在“弃学是否浪费教育资源”上。面对“占着名额不报到,让真正想上大学的人失去机会”的指责,熊丙奇解释,在我国现行集中录取制度下,考生只能拿到一张录取通知书,学校在报到结束后无法补录,确实可能造成计划浪费,但解决问题的关键不是限制学生选择权,而是推进招生制度改革。他建议探索多元录取、多次录取模式,让未报到名额能及时补录,同时赋予考生更多志愿选择权,减少填报失误。
也有教育界人士提出,高中、大学及教育招生职能部门有责任引导广大考生认识到高考报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关乎国家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考试就学的诚信建设。对于“考取却不就读”的考生,可在次年报考时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例如“志愿降等”,仅允许其报考录取分数线低于曾被录取高校投档线的院校。
对于正在备战2026年高考的考生,张海娜建议,考生应综合考量高校地理位置、专业设置、就业前景等因素,更务实地规划未来,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同时,高校也应紧贴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加强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建设,主动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教育与就业的适配度。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