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区的社区食堂
公益志愿服务现场 本版图片由虹口区提供
老人在使用爬楼器
志愿者在为市民提供健康咨询服务
天大地大,民生最大。衡量一座城市的先进与否,不仅在于天际线的高度,同时也被无数民生小事所决定,志在打造近悦远来幸福之城的上海虹口区,更是将民生事业视为重中之重。“财力有一分增长,民生有一分改善”,是虹口区始终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理念的具体实践。
五年来,虹口区财政民生投入累计达507.7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45.3%,较“十三五”末提高1.8个百分点。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完成民生实事项目147项,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高。
老龄工作和养老服务发展迈出新步伐
虹口区是上海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中心城区。截至2024年底,本区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28.56万,其中80周岁以上高龄户籍老年人口4.31万。“十四五”期间,面对人口老龄化,虹口迎难而上,全力应对严峻挑战。
截至目前,虹口全区共有养老床位8043张,其中护理型床位占比71.44%,认知障碍照护床位952张;累计建成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15家、长者照护之家9家、社区日间照料中心32家、119个社区老年助餐场所、34个家门口养老服务站。五年来,新增养老床位775张,完成适老化改造4196户,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113754人次。
“十四五”期间,虹口区养老服务机构持续提档升级。通过引入优质养老连锁品牌、关停“小散弱”养老机构、存量机构内部升级焕新等方式推进提档升级,进一步提升养老机构专业化、连锁化、品牌化发展水平。截至2025年底,实现全区养老机构获得养老机构等级全覆盖,公建机构参评率达100%。
为加快发展银发经济,虹口区编制出台“三年行动计划”,确定了银发经济发展路径;推动银发产业集聚,全面梳理银发经济产业链相关企业,落实银发经济重点工作;优化服务供给,在家庭养老床位、陪诊服务、助行服务等领域开拓新场景,提供兜底型、普惠型、市场型分类服务供给;拓展消费场景,举办“不落幕的老博会”“银发生活节”等消费促进活动。
在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方面,虹口区持续优化老年宜居颐养环境。结合“美丽街区”“美丽家园”及旧住房综合改造等工程,推进街区、社区、居家适老化改造:街区层面,深化欧阳路街道“微笑街区”;社区层面,推进环卫公厕无障碍设施优化管理,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累计完工663台;居家层面,开展高龄、独居、困难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累计完成5000余户。
同时,虹口区的智慧养老场景也在持续丰富。线上助餐平台实现全区社区长者食堂“一码通享”;“一键通”紧急呼叫装置实现重点人群应装尽装,累计为超7138户高龄独居老人家庭安装,热线累计响应各类服务需求逾246.26万次,受益人群达1.27万名。此外,还成为了全市唯一入选全国老龄工作基层联络点、民政部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的项目。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实现新跨越
衡量一个城市的社会治理水平,往往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而社会救助体系则起到了决定性的因素。“十四五”期间,虹口区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及时发现困难群众并有针对性地为救助对象提供分层次、类别化的精准救助,实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
2024年,虹口推动社会救助标准化建设,制定“社会救助工作规范性指引”与“综合帮扶实施办法”,全面提升救助服务标准化水平。2025年,推进“区级救助顾问指导站标准化建设”,提升基层综合救助服务能力。目前,全区共备案在岗社区救助顾问235名;设立1个区级救助顾问指导站,8个街道社区救助顾问服务站,192个居委社区救助顾问服务点,为困难群众提供政策宣传、走访发现、入户调查、资源对接等服务,形成覆盖全区的救助顾问服务网络。
此外,虹口区也在持续开展困难家庭重大病护理服务项目。2024年,为全区100名重大病患者建立健康服务档案,累计提供生活照料服务3000小时、专业康复指导服务1080小时。针对困难群众,虹口开展“桥计划”服务项目,推进社会救助顾问建设,发挥社工专业优势,了解困难对象个性化需求,制定针对性帮扶方案,提供“物质+服务”综合救助帮扶措施,实现“救助+就学+就业+拓展”的分层分类救助服务。
慈善福利事业发展实现新提升
儿童福利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是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领域之一,特别是特殊儿童的照顾,更是牵动人心。虹口区严格落实孤儿、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政策,做到“应保尽保、按时足额”。“十四五”期间,累计保障各类特殊儿童82人,发放基本生活费3067人次,总金额达659.7065万元。
针对困境儿童的关爱,虹口区的服务更为精准专业。聚焦儿童素养提升、监护指导、成长支持,持续实施“艺乐融融”、“爱伴成长”公益托班、“为监护缺失或不当儿童提供支持服务”等项目,构建“物质+服务+心理”的综合关爱格局。与区妇联、慈善基金会共同建立孤独症儿童关爱慈善专项资金,将慈善超市纳入关爱体系,提供实训岗位。制作发放宣传手册,围绕“世界孤独症日”等节点开展主题宣传活动,社会认知度和接纳度显著提升。
为完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阵地,虹口区制定下发七大领域服务清单。依托各街道未保站开展普法、心理、安全等各类服务,基层未保阵地作用日益凸显。完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机制,联合区检察院等部门制定相关制度,明确了发现报告、评估启动、监护监督等流程。设立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法援护苗工作室”,整合公益律师资源,建立并严格执行密切接触未成年人工作人员违法犯罪记录查询制度,筑牢未成年人保护的司法防线。
针对残疾人福利保障体系也正在持续完善。在虹口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实现全域覆盖,全面推开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覆盖8个街道;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便捷可及,实现康复辅具社区租赁点在全区各街道的全覆盖,通过广泛宣传和规范审核,累计完成租赁订单647件,发放租赁补贴49万元,有效减轻了残疾人和失能老年人的经济负担;积极探索缓解“老养残”家庭照护难题的有效路径,成功建设1个“老养残”照护单元,设置床位10张,为“老养残”家庭提供专业机构照护服务方案。完成100张困难重度残疾人养护床位指标建设。
在推动民生事业发展的力量中,慈善同样功不可没。虹口区指导市慈善基金会虹口区代表处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十四五”期间累计募集款物约1.08亿元。推动完成金光集团整体资产捐赠价值4000余万元,慈善募捐规模创新高,为全市企业整体资产捐赠提供样板。
社会组织发展活力得到新激发
“十四五”期间,虹口区深化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全区共有登记注册社会组织518家,其中民办非企业384家、社会团体134家。注重优化审批,通过“一网通办”“审批制度改革”,不断优化社会组织登记、变更等环节,提升服务质效,全程网办率达100%。
此外,虹口区正加大社会组织培育扶持力度。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民生服务和社会治理,为虹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十四五”期间虹口新成立社会组织52家,其中专业性商事调解组织、金融纠纷调解组织6家,公共服务类机构11家,教育机构9家。
在赋能培训方面,虹口区以“抓牢党建 引领发展”为主题,引导社会组织开展参观中共四大纪念馆、红色文化经典Citywalk、党建赋能培训等系列活动,“十四五”期间200余家社会组织参与活动,共组织开展各类赋能培训14次,进一步提高虹口区社会组织负责人的专业能力、管理水平。积极发动社会组织参与规范化建设等级评估,社会组织参评率和达3A率均有大幅提升,参评率从“十四五”初的不足10%增长到近20%,达3A(3A及以上)率占到80%,全区8个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均获评3A等级。
社会组织的长久稳定发展,离不开严格监管。虹口区持续加强党建引领和日常监管,通过社会组织年度检查、“僵尸型”社会组织清理、行业协会商会“乱收费”“高质量发展”等清理工作,完成30家僵尸型社会组织清理整治;深化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把牢成立登记党建源头关,在社会组织成立登记阶段,新增提交《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承诺书》,并要求社会组织将党建内容写入章程,细化党建工作相关要求。
社会事务管理服务达到新水平
社会事务管理服务的水准,直接关系到市民的获得感、满意度。以婚姻登记为例,近年来虹口区婚登服务阵地能级提升,自甜爱婚姻登记中心正式建成至今,全区共办理结婚登记13977对,其中甜爱点登记8882对,占比达63.5%,形成新登记点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吸引力。
围绕甜蜜产业,虹口立足历史文化底蕴与甜爱路“浪漫地标”优势,围绕“产业集聚、品牌塑造、文化焕新、创收增长”目标,推动产业从单一婚庆服务向“甜蜜+”全链条拓展,加快打造具有长三角乃至全国竞争力的甜蜜产业集群。
目前,虹口区已经整合甜爱路及周边资源,完成甜爱婚姻登记中心入口939路公交站迁移,融合DZ1520定制公交线路,打造全市首个车站甜蜜地标“甜爱始发站”,显著提升公共空间的秩序品质与功能体验。指导成立虹口甜蜜产业发展联合会,首批吸纳50余家婚庆服务、文旅体验等领域优质企业入会;发布“当虹喜事”专属品牌商标。对接婚姻登记“全国通办”与涉外登记,提供全流程专业化协助,提升服务便利性与仪式感,将虹口打造为新人向往的“婚礼目的地”。
在社区一门式服务提质上,虹口区推进社区事务受理中心标准化建设,“十四五”期间全区受理中心共完成各类事项受理191万件,目前通过调取电子证照库实现“免于提交”比例已达到99.9%以上。
虹口区正在深化社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在8个街道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开设24小时自助服务区;在3个街道开设“长三角一网通办综合窗口”,将“一网通办”服务范围从全市通办延伸为长三角通办。设置50个“远程虚拟窗口”延伸服务点位,推进“上门办”服务模式,实现在“家门口”享受和受理中心现场相同的优质办事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