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2日 星期三
高校图书馆 打造学习新空间
第9版:教育星球 2025-11-12

高校图书馆 打造学习新空间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设立主动学习空间,支持协作式学习 采访对象供图

话题主持:本报记者 王蔚 张炯强 易蓉

曾以“知识仓储”为标识的高校图书馆,正迎来一场关乎价值重构的深刻转型。近期,本市多所高校的探索实践,为新时代如何办好大学图书馆写下了生动注脚。

“图书馆即文化栖息地”“图书馆是重要的学习引擎”“图书馆里有数不尽的隐形导师”……高校图书馆的“掌门人”手握着一根魔棒——把这校园“最安静的角落”变为孕育创新的“最活跃空间”。

AI时代的图书馆将有两个模样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 馆长 程金华

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在担任国家图书馆馆长后,说过一句全球图书馆人经常传诵也引以为豪的名言:“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在博尔赫斯创作这句诗句时,图书馆确定是好的、令人神往的,但天堂不确定是否好,所以他希望天堂的建设者向图书馆人学习。在AI时代,图书馆却已经变成了天堂的模样,因为图书馆的模样已然和天堂一样不确定。当然,不确定也有不确定的好处,因为这意味着还有努力的空间,塑造的可能。在我看来,AI时代的图书馆可能会出现如下两个模样。

第一个模样,图书馆不仅仅是提供图书和阅览空间服务的场所,还将是人类知识的档案馆和博物馆,实现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的“三位一体”。

AI时代,图书馆的借书和还书功能还将延续,提供的读者阅览和研习空间的服务要继续升级,但此类图书馆的传统功能已经到了天花板。随着阅读的日益数字化和智慧化,图书馆借还书的功能日趋式微。传统的物理空间服务虽然目前还有很大需求,但是随着泛在学习的日益普及,服务也需要“走向云端”,转型为虚实融合的空间服务。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仅有一流物理空间服务而没有配套虚拟空间服务的图书馆,也会越来越不受待见。

不过,虽然借还书和空间服务作为图书馆的基本功能在衰弱,但并不意味着图书馆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到目前为止,AI在给人类带来诸多技术便利的同时,仍不能解决幻觉问题,其核心障碍是模型训练缺乏足够充分的可信数据和可信知识。反过来讲,在AI时代,图书馆依然是人类可信数据和可信知识的聚集地。人们可能不会为了解一个最新信息去查阅纸质或者电子图书,但是却可能为了验证AI幻觉而不得不求助于图书馆的资源,并为了解人类知识的源流而“逛”图书馆。这个时候,图书馆就起到了人类知识档案馆和博物馆的功能。换言之,相对于AI生成的信息和知识而言,图书馆将在未来的很长时间里仍扮演人类文化与文明传承者的角色。有了图书馆,人类便有了校验AI的“知识基准”,而不至于成为AI的知识奴隶。

第二个模样,图书馆将日益转变成数据馆,将更多以数字的方式存储人类的知识与文明,既为人类馆藏信息和知识,也为AI馆藏读物。

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从纸质资源向电子资源的转型早已经发生,不过纸电资源虽然载体不一样,但其内容是一样的。换言之,目前图书馆馆藏资源主要,甚至全部,是给人类读的信息和知识。而在AI时代,我们还需要给AI准备读物,其中最重要的形式是AI知识库,即把图书馆已有纸电资源“打碎”成向量化的数据集。

在AI时代,图书馆会有两个层次的“图书”,底层是以传统纸电资源为载体的“人类读物”,承担着人类可信数据和可信知识的档案馆和博物馆功能;在这个之上,是一层以向量化数据为载体的“AI读物”,主要由人类借助AI工具(比如通用大模型)来调阅和使用,并且变得越来越重要。在AI时代,人类和AI都是图书馆的用户。

这里有教育元宇宙的未来课堂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 馆长 吴瑞君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将未来学习中心建设作为落实“卓越育人”工程的关键举措,从传统的“知识仓储”转向“超学科贯通枢纽、学业发展中转站、师生发展切换台”,推动自身从辅助性机构向融入育人全过程的核心平台转变。

依托学校“水杉在线”“大夏学堂”等智慧平台,华东师大图书馆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打造“师—生—机”协同的数智平台和个性化学习支持体系。比如,部署AI馆员、AI学术问答、开发专题智能体等工具、实现24小时个性化资源推荐与学术导航。学校已建成教育元宇宙未来课堂,融合虚拟仿真与数智教材,支持大规模探究式学习。此外,图书馆还构建了特藏资源元空间馆、双创成果库、名师数智人等项目,推动特藏和校本资源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通过整合课程教参、学术成果、双创案例等资源,建设多模态、交互式的数字资源体系,实现从“知识存储”向“智慧赋能”的跨越。这些实践呼应了教育部“推动大模型在高等教育领域垂直应用”的要求,凸显了技术驱动学习范式创新的师大路径。

为满足未来学习对多样化、沉浸式环境的需求,华东师大图书馆以“重构学习空间计划”为抓手,突破传统物理边界,构建“中心—节点—网络”的空间体系。在两个校区的图书馆,已规划并逐步建成多个支持不同学习场景的特色空间,形成未来学习的主阵地。元宇宙未来学习空间:打造出沉浸式、交互式、智能化的学习新场域;主动学习空间:助力协作与探究式学习;一键式智能录播间:让视频课件制作更加高效便捷;AI学习体验区:提供前沿AI工具与开发环境;古籍特藏研习空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感、可触、可问、可探、可玩”,实现体验式学习;名师学馆则以代入式情境引导学习者体悟名家精神与学术思想。规划中的临港新校区图书馆拟设AI创制坊、跨学科研学坊、未来实验室等模块化空间,以适应新工科及交叉学科的学习需求。此外,校图书馆还推出“全校特色学习空间一站式揭示平台”,整合包括无人机虚实结合实践平台、创意设计实验中心等分布全校的23个特色学习空间,促进空间资源的统筹共享与高效利用,形成多态叠加的学习生态。

华东师大图书馆依托未来学习中心,协同本科生院、卓越学院等单位,持续推进三类重点服务创新:举办“超学科论坛”“创造性培养营”,引导学生突破学科界限;开设“未来学习试验班”,协同相关部门面向师范生开展AI赋能教学、跨学科思维培养等专项训练;推动信息素养课程向“AI+信息素养”与跨学科素养方向拓展升级,在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AI伦理与使用规范,着力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立足特藏资源,组织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通过系统梳理与深度挖掘特藏文献,强化学生问题意识与探究式学习能力。这些举措推动了学习从“知识获取”向“能力建构”的跃升。

以“智慧”与“融合”重塑大学心脏

东华大学图书馆 馆长 方建安

在信息触手可及、学习方式日趋多元的今天,传统图书馆正面临着深刻的吸引力危机,大学图书馆必须以深刻的自我革新来回应时代的叩问。

北京大学图书馆牵头发布的《2024年中国高校图书馆发展报告》显示,81.5%的受访学生将“舒适的学习环境”和“便捷的智慧服务”视为选择图书馆的首要原因。

回应这一时代命题,必须在理念、空间、服务与技术层面进行深刻变革。近年来,东华大学图书馆以“智慧赋能”与“图博融合”为双翼,开展了一系列探索与融合,目标正是贴近当代学生的真实需求。

■ 拥抱人工智能,构建无缝连接的智慧服务生态

作为学校的信息与知识服务中心,图书馆始终是智慧校园建设的先行者。我们持续推进一体化、一站式、智能化服务体系建设。新建密集书库搭载温湿度控制与除湿净化系统,有效优化了服务空间。建设东华大学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平台,促进知识共享与成果转化。部署WEB VPN系统,简化校外访问流程,保障数字资源的便捷获取与使用安全。升级图书馆门户网站,优化用户体验。2024年,我们正式推出AI数字馆员“东小图”,能够理解自然语言,提供7×24小时高效智能应答。

在物理空间,我们全面部署了RFID智能书架系统,实现百万册纸本资源的精准定位、实时盘点和自助借还。配套升级在线选书平台,融合智能推荐算法,提供个性化荐购服务。同时,提供电子阅读本、iPad等移动终端借阅。

■ 深化机构改革,推动图博从“毗邻”走向“融合”

2025年,图书馆完成一项关键战略调整:将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成建制并入图书馆统一管理,使文物与文献从“邻居”变为“一家人”。从此,研究民国服饰文化的学生可以一边查阅《良友》画报电子资源,一边观察同期旗袍实物细节,甚至通过高精度扫描获取纹样数字模型进行再创作。这种“文献—文物—数据”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可感知、可交互的体验,将极大提升学习的沉浸感与创新性。

■ 重构功能空间,营造激发灵感的多元学术场所

未来图书馆应是支持多元学习行为的“弹性容器”。我们依据“动静分离、功能专属”原则,对全馆空间进行系统重构。借鉴“六顶思考帽”理念,设立6间配备多媒体设备的学习研讨间和学习区,支持从小组讨论到项目路演的全流程协作,已成为学生团队创新创业的孵化器。从促进深度思考的“洞穴式”个人空间,到鼓励思想碰撞的“市集式”协作空间,共同构建支持完整学术生命周期的生态系统。

高校图书馆的未来在于从被动的资源提供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创造催化剂与文化体验策源地。东华大学图书馆通过“智慧赋能”,让知识获取前所未有的便捷;通过“图博融合”,赋予知识更立体的形态;通过“空间重构”,使学习与创新在适宜的环境中自然发生。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