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先濬
倪泉兴教授的《从医路上:倪泉兴自述》,是一部以生命为墨、以仁术为纸的奋斗历程。翻开书页,我仿佛穿越时光,回首与老师亲历华山医院手术室的灯火通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艰苦创业的峥嵘岁月。作为倪老师的学生,我深知这本书不仅是个人回忆的凝结,更是一代代医者“向死而生”的精神图腾。
出身农民家庭的他,幼年因疾病与医院结缘,且在行医路上选择了最险峻的战场。20世纪70年代,胰腺癌被视为“不治之症”,患者生存期不足一年。面对这样的“医学荒漠”,倪老师以近乎执拗的勇气投身其中。他师从张延龄教授,从解剖学基础到临床实践,从华山医院普外科到美国UCLA进修,每一步都怀着“攻克癌王”的信念。1997年,倪老师率先在上海创建华山医院胰腺癌诊治中心,当同行还在争论“能否对晚期患者开刀”时,他已在中心推行“阶梯式治疗”,开启了胰腺癌早期诊断和分阶段综合治疗的新篇章。
搭建更大更专业的胰腺癌诊治平台,则是在2010年。那一年,65岁的倪老师告别耕耘三十载的华山医院,带着我与几位学生,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开启“新征程”。倪老师常激励我们:“医学的进步,需要有人走别人没走过的路。”
我们曾为一名血管侵犯的胰腺癌患者连夜求索,辗转多家医院寻得合适血管;也曾为优化手术方案,反复模拟胰肠吻合术,最终发明“乳头状残端封闭型”技术,将手术胰瘘率从20.3%降至9%。十五年间,科室从年手术量不足百例成长为国内国际著名的胰腺肿瘤诊疗中心,年手术量超3000余台,微创手术占比70%,这些数字背后,是倪老师“把患者从绝望推向希望”的医者仁心,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代际传承。
去年教师节,97岁的张延龄教授、79岁的老师、我、我的学生及学生的弟子同聚一堂。阳光穿过肿瘤医院13楼的玻璃,将五代人的掌纹叠印在胰腺解剖图上,恍如穿越时空的对话。如今,虽年过八旬,倪老师仍坚持每周两天门诊,我们希望老师健康长寿,继续陪伴着我们成长壮大,为胰腺肿瘤事业再作贡献!
倪老师的自述,是一部未完成的“战书”。而今,我们正以此为基础,持续开展一系列的原创性临床转化研究,誓将胰腺癌诊治的“上海方案”推向世界。作为学生,我深知:倪老师传授的不仅是医术,更是一种“向死而生”的生命哲学。他教会我们敬畏医学的边界,更以身作则证明:医者之勇,在于直面未知的胆识;医者之仁,在于永不言弃的坚守。
谨以此序致敬老师,愿“狙击癌王”的火炬代代相传,愿每一位医者都能如倪老师所言:“做勇敢有担当的医生,为患者赢得生的尊严。”
(作者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新书由文汇出版社2025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