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4日 星期五
竹林风(中国画) 以敬畏之心,承“狙击癌王”之志 一场精神的远足 不替孩子做选择 浅说张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收藏
第13版:夜光杯 2025-11-13

浅说张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收藏

陈子善

在我看来,张伟兄不仅是一位出色的中国近现代文学和海派文化研究家,同时也是一位颇具学术眼光的收藏家。他的收藏丰富多样,涵盖中国近现当代文学书刊、近现代文化名人手稿信札和字画、现代电影戏剧史料和上海小校场版画四大领域。当然,他的收藏是为研究工作服务的。对一位在改革开放之后成长起来的收藏者而言,若能在上述某个领域里有所建树,已属不易,何况是在这四个领域里均卓有建树?如果说张伟兄是我们这一代收藏者中的佼佼者,应该并非夸张之词。

张伟兄是何时开始他的收藏事业的?我已记忆模糊了。只记得大概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他就经常与我交流,有时甚至是颇为得意地告诉我他的新斩获。陈寅恪早期的明信片、女画家周炼霞的素描、全套50种几乎崭新的1940年代出版的“剧本丛刊”(孔另境编)……他购得后都及时向我展示,令我艳羡。他还常与我探讨现代文学书刊收藏上一些有意思的问题,不止一次提出,如果拥有周氏兄弟译《域外小说集》初版本,是否已算达到了收藏新文学书刊的“天花板”?

大概从2000年以后,我俩有机会多次共同出行,每到一地,进旧书店、逛旧书摊,乃至走访老一辈藏书人,是我们的共同爱好。成都、徐州、福州、绍兴等地,上海当然更不必说,都留下了我俩一起访书的足迹。我俩往往会同时看到一本心仪的书。记得那年在徐州的一个旧书集市上,我俩差不多同时看到了卞之琳的《十年诗草》1942年初版土纸本,张伟兄就礼让我购下。接着又差不多同时看到曾孟朴1935年逝世后所印的《曾公孟朴纪念特辑》,这次自然是我礼让给他。当时两人之间有趣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不妨对张伟兄所珍藏的多种多样的现代文学书刊略作鸟瞰和点评。对现代文学书刊有所涉猎的,想必都知道,从版本层面而言,初版本、增订本、删节本、毛边本、土纸本、特装本、签名本、题跋本等,都值得收藏、应该收藏,而这些在张伟兄的藏书中,大多都能见到。譬如,现代名家的签名本,就有胡适的《胡适论学近著》、刘成禺的《洪宪记事诗本事簿注》、滕固的《蒋剑人先生年谱》、苏雪林的《中国文学史大纲》、阿英的《剑腥集》、梁宗岱的《屈原》、黄文农的《文农讽刺画集》、李健吾的《原只是一个货色》、曹禺的《曹禺戏剧集·蜕变》、杭约赫(曹辛之)的《复活的土地》、查良铮(穆旦)的《加甫利颂》等,还有蔡哲夫的《白门悲秋》题跋本,还有陶冷月、关良、郑君里等艺术家的签名本,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再说现代名家代表作的初版本,那就更多了。其中有辛鸿铭译《痴儿骑马歌》、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知堂文集》、王独清的《零乱章》、俞平伯的《冬夜》、徐志摩的《自剖》《落叶》《云游》、林语堂的《剪拂集》、废名的《桃园》《桥》、郁达夫的《达夫日记集》《达夫游记》、刘呐鸥的《都市风暴线》、林微音的《花厅夫人》、彭家煌的《平淡的事》《怂恿》、丁玲的《夜会》、王独清的《零乱章》、穆木天的《旅心》、李劼人的《暴风雨前》、徐訏《海外的情调》、钱锺书的《围城》、张爱玲的《流言》等,胡适的《尝试集》则是“增订四版”即定本,还有张恨水的《啼笑因缘》和姚灵犀的《瓶外卮言》等。这些作品涉及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派、左翼文学、新感觉派、京派和上世纪40年代都市文学,以及通俗文学,大都已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可见张伟兄的文学史观,也可见他藏书视野开阔,不拘一格。当然,对像鲁迅这样的新文学泰斗的作品,即便不是初版本,只要书品不错,还是尽可能予以收藏。

除此之外,张伟兄还有一个收藏门类是独辟蹊径,卓有远见的,那就是对已逝近现代文化名人纪念册的搜集。其中有《鲁迅纪念集》《追悼史量才先生》《陶行知先生纪念集》,还有《钱玄同先生纪念集》《玮德纪念专刊》《曾公孟朴纪念特辑》等。这些纪念集有的当时已公开出版,更多的只是为追悼仪式而印发,印数极少,搜集不易,史料价值自不待言。

还应指出的是,张伟兄的求学生涯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因此,“十七年”时期出版的文学作品在他的文学收藏中也占了一个较为突出的位置。《创业史》《红旗谱》《红日》《红岩》《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等长篇小说都出现在他的藏书中,应有尽有。必须强调的是,这些作品大都是初版本,而且是印数很少的精装本,而且书品都很好。他的收藏趣味由此又可见一斑。我曾与他讨论过他的这批难得的收藏,他是颇以此为自豪的。

总之,张伟兄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书刊的收藏颇具规模,精品纷呈,也具有他作为一名现代文学研究家和藏书家的鲜明的个人特色,是值得我们好好品味,认真研究的。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