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飞旋间,总有一些身影让时光慢下来。37岁的马龙、34岁的刘诗雯、35岁的许昕与战胜疾病的朱雨玲……这些横跨数届全运会、获誉无数的老将,再次身披战袍踏上赛场。对他们而言,全运会的意义早已超越代表省市争光的基本使命,国乒老将的坚守,始于一份未凉的初心与未解的情结。他们挥拍的瞬间,让人看到的不仅是国乒队员的坚守,更是中国体育健儿的精神薪火,在全运赛场生生不息。
携手林高远获得混双冠军后,刘诗雯感慨,简直不敢相信自己能够参加六届全运会。事实上,上届混双夺冠后,她并没有计划再战全运,决定重披战袍的原因有三点。
首先,十五运会首次在粤港澳三地联合举办,在自己的主场,她想为培养自己的广东队再尽一份力。其二,从女性运动员的发展角度而言,她有未完成的心愿,“在国内从主力位置退下来后,能够一直坚持打的女运动员,在我之前还没有。”因为热爱,刘诗雯想看看自己运动生涯的终点在哪里,女运动员是不是能更好地延续运动生涯。“我想探寻,即便从国家队退下来,还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赛场,实现自己的价值。”
最后,当然是感谢支持自己的队伍和球迷。因为这份“主场之约”,她克服了伤痛,右手臂贴满肌贴,与对手苦战7局,较量到最后1分。赛后新闻发布会上,亚军蒯曼坦言:“听完枣姐的介绍,我感到非常震撼,六届全运会的经历,对我来说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马龙的第六次全运之旅,选择放弃单打、专攻团体,“破天荒”的决定背后,是北京队一个32年的遗憾——北京队自1993年起便与全运会男团金牌无缘,而这也是他双圈大满贯荣誉簿上唯一的空白。“不问终点,全力以赴”这句誓言里,既有对个人职业生涯的追求,更藏着对团队荣誉的执念。
朱雨玲在伤病后重返赛场,面对曾经击败自己的对手,将遗憾化为动力,用“站在场上就超越了胜负”的心态,诠释着对乒乓事业的赤诚。
老将复出的意义,更在于薪火相传。马龙早已超越运动员的角色,为年轻选手搭建成长的阶梯,完成竞技和精神的接力。刘诗雯同样将传承刻进使命,主动报名女团比赛,只为带一带广东队的年轻队员。许昕则坦言:“如今赢球挺困难,但能赢一场是一场。”这份坚持,是对年轻选手来说最生动的励志教材。
当他们的竞技生涯步入尾声,全运会成为老将与赛场对话的珍贵契机。他们早已无需用奖牌证明价值,只因这里藏着最本真的热爱。马龙的执念、刘诗雯的赤诚、许昕的坚韧、朱雨玲的重生……体育的魅力从来不止于金牌,在于甘为人梯的传承担当,在于超越胜负的纯粹热爱,更在于跨越岁月依然滚烫的初心。 陶邢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