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郜阳)今天,在2025年全国河蟹大赛青浦行活动中,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市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联合发布《2025年度长三角河蟹产业发展白皮书》,科学反映长三角地区河蟹产业发展状况,总结长三角地区河蟹产业在产业驱动、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品牌建设、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经验得失。
白皮书分析,2018—2024年全国河蟹产业重心向东北小幅偏移,原因是辽宁河蟹产业市场需求增加、养殖技术进步及养殖环境改善,同时黑龙江、吉林、天津等省市河蟹产业发展明显。其中,黑龙江河蟹养殖产量从2018年的7152吨增长到2024年的19387吨,增长率高达171%。尽管如此,长三角地区依旧是河蟹产业重镇,占到全国河蟹产量半壁江山以上。
白皮书对长三角河蟹产业发展提出建议:加强分工合作,强强联手,优势互补,建立“长三角大闸蟹”一体化产业链;利用科技人才优势,加强核心科技和前沿技术研究,建立“长三角大闸蟹”创新型示范区;加强“长三角大闸蟹”在地化体验区建设、加强“长三角大闸蟹”品牌化国际化建设、加强“长三角大闸蟹”蟹文化共同体建设等等。
上海海洋大学教授、中华绒螯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首席专家王成辉介绍,由于全球变暖,气候升温,使得长三角地区高温天气数有逐年增加趋势。高温天气不利于河蟹生长,尤其影响最后育肥环节;同时,气温逐步走高会使河蟹最适养殖纬度区间向北迁移——如果升温持续下去,背部的黄河口有可能会渐渐成为最佳养蟹区。从目前气象分析看,全球变暖趋势还在继续,高温容易产生病害,对长三角地区而言,研发耐高温的河蟹抗病新种成为重要议题。
当天,还举办了中国河蟹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青浦区农业农村委员会与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围绕中华绒螯蟹等养殖对象的良种选育、高质量苗种培育、绿色养成示范、品牌打造、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记者获悉,青浦区水资源丰富,全区有1945条河流,上海21个天然湖泊汇聚于此。丰富的水资源和优质的水质条件,为发展水产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