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喀什六中“盛开”着白玉兰花
第63版:社会 2021-01-11

喀什六中“盛开”着白玉兰花

王仲昀

上图:图书馆“新民书屋” 的暖阳。 摄影/ 凡平

左图:学生聆听上师大“ 文化润疆大讲 堂”。摄影/ 凡平

左图:上海援疆教师合照。

得益于上海“大组团” 教育援疆新模式,喀什六中朝着建设成喀什龙头、南疆领先、全疆一流的目标不断奋进。

记者|王仲昀

在新疆喀什,往年冬天的雪并没有2020 年这样下得频繁。从11 月底起,雪下了一场又一场。在喀什第六中学,为防控疫情,进入12 月,学校开始封闭管理。人流减少后,绵延不断的雪,更使校园多了一丝静谧之美。

瑞雪兆丰年。年底,人们决定用一种热闹的方式迎接新年,也是为2020 年的工作画上圆满的句号。12 月27 日晚,六中教师们聚在一块,举办迎新晚会,喜气洋洋。回望一年前,鲜有人能预料到这里即将发生的故事与改变。

2020 年4 月,上海第十批援疆干部人才和“万名教师支教计划”的31 位上海教师进驻喀什六中。对他们来说,受疫情影响,过去一年充满变数,遇到的困难比想象多。当然,每个人都收获了前所未有的人生体验,西北边陲的工作生活令人倍感难忘。

在新年到来之际,色彩斑斓的烟花划亮了夜空,喀什六中的援疆教师们已经在憧憬和展望。上海教育的玉兰花,来年将继续在此盛放。“援疆信念”与“上海经验”在四千公里外相遇

第一次在喀什六中见到校长周凤林时,他谈吐幽默,脸上总是挂着笑容,打着整齐的领带,很难不让人记住。2020 年底,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刚刚结束一场会议的周凤林感慨,来到喀什后“每一天都过得非常充实”。

谈到与新疆的缘分,周凤林说,其实过去十多年,已有过一些参与当地工作的经验,因此来援疆前,对这里并不算太陌生。

当然,“不陌生” 只是第一步。在62 岁的年纪,从国际大都市上海到4000 公里外喀什开展工作,对周凤林而言显然不轻松。在进疆之前,周凤林是上海市嘉定二中校长、上海市特级教师、特级校长,工作经验丰富,而来到喀什六中,他成为教育部“万人支教计划” 上海援疆教师总领队,很多工作在他看来都得“从零开始”。

“一所学校,怎么能没有自己的发展规划呢?办好一座学校,一定要规划先行。” 周凤林对《新民周刊》说道。因此,哪怕2020 年春天因疫情耽搁了自己前往喀什的行程,但周凤林仍利用这段“空窗期”开始做功课。他根据喀什六中实际情况,按照上海援疆工作整体部署,参考上海学校管理经验,写下2 万余字的“喀什六中五年发展规划(初稿)”。等自己来到喀什六中后,他又和校方其他同仁商讨并在学校教职工中广泛征求意见,不断修改。规划在数易其稿后最终于7 月经校教代会通过,成为学校发展的正式文件。

周凤林介绍,《规划》明确学校“以德立校,文理相融” 的办学理念,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我常说,做事首先做人,做人成功了,做事不成功是暂时的;做人不成功,做事成功了也是暂时的。

周凤林对于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视由来已久。在上海嘉定二中,每届高一年级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见到周凤林,听他讲人生“第一课”——公民道德修身课。每周5 节,雷打不动,连续教了13 年。现在,周凤林把上海经验与开设这门课的“初心” 带到了遥远的喀什。

纵使年逾花甲,周凤林依旧选择在2020 年远赴边疆。像他这样,临近退休想要抓紧时间做贡献的,在这一批上海教师中还有不少。

2019 年12 月,在云南短期支教的上海杨思高级中学的物理教师常永和参加了援疆工作的电话面试。他2018 年就申请加入援疆团队,可惜此前由于年龄限制未能成行。

常永和2012 年起就到全国各地进行教师培训。“这一类活动参加多了,就更想要走出上海,去外面看看。” 常永和告诉《新民周刊》,近几年他想让自己在退休前发挥更多作用的心思愈发强烈。

相比之下,李华军的援疆机遇来得更加意外。用他的话说,自小在东北长大,父母都是农民,是教育改变了自己。如果没有父母坚持让他接受教育,可能一辈子仍要过着黑土朝天的日子。有这样的成长经历,李华军更觉得自己有必要通过教育再帮助其他人。

2020 年初,临近退休的李华军再次报名援疆,“无论结果如何,当时我想,这应该都是最后一次尝试。” 李华军告诉《新民周刊》。一开始,他依旧没能接到面试通知,一度觉得自己就此无缘。没想到夏天一个平常的午后,他突然接到了电话。原来,之前的支教队伍中有一位老师的身体遇到突发状况,李华军便成为“替补选手”。

在那之前,李华军对于援疆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等来到喀什六中,走进学生的英语课堂,他早已满怀激动。这成为了上海援疆教师们的缩影:他们有激情,有信念,更在上海有着丰富的教育经验。

从宏观到细节,

全方位改变令师生受益

2017 年2 月,喀什六中迎来首批上海援疆的3 位教师,他们以“小组团” 的方式,开始担负提高喀什六中教育教学质量的使命。此后,“小组团” 不断朝着“大组团” 发展。2019 年10 月上海援疆教育集团正式成立,喀什六中成为上海援疆教育集团“1+4+N” 核心校。

“1+4+N” 是上海援疆教育集团组建模式,意为“一个核心校、四个县域集团、辐射全地区”。以喀什六中为核心,上海对口支援的莎车、叶城、巴楚和泽普四县分别成立县域“教育集团”,通过三年一轮的“两轮” 建设,大幅提升成员学校办学质量,并为未来辐射推广预留想象空间。最初的3人“小组团”,逐步升级为如今272 名援疆教师“大组团” 的新局面,探索上海教育“组团式” 援疆新模式。

作为援疆教育集团核心校,喀什六中的学校发展与教学成绩,对于其他学校而言具有重要的示范效应。2020 年是周凤林等上海援疆教师赴喀什地区工作的第一年。万事开头难,究竟能够给六中乃至当地教育事业带来哪些积极的改变,成为诸位援疆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如今回过头看,大到由周凤林负责的学校发展规划,小到教学楼卫生间改造,这种改变是全方位的。

“当务之急,就是教育观念的全面提升。” 这是周凤林刚到喀什时的直观感受。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班主任的管理方式、校园文化的建设……这些都有待提升。

转变观念的具体途径之一,就是狠抓常规性管理和教学。作为喀什六中副校长,杨勇伟是上海第十批援疆干部,在上海任中学校长多年。来到六中后,他要求教师要增强课程意识,实施“五环节”(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试)一致性的精细化教学;此外,他有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科学分析各类考试数据,客观评估教学现状,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其中,学校教研室和教务科是教研工作组织开展的重要力量。两科室的副主任楼宇和贺秉飞,作为上海第十批援疆人才,将上海教学管理经验与喀什实际有机结合。他们通过推广“课堂攻坚”、“校本作业” 等工作,切实提升六中的教师业务水平。

这一点,常永和也深有感触。2020 年10 月,喀什地区曾出现短暂疫情。在无法前往教室上课期间,常永和用过往收集整理的材料,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为喀什六中物理课程自编10 万字的“定制” 教材。

谈到为何要自己动手给学校师生编物理作业,常永和表示,一切都得回归 “因材施教”。“之前学校用的课程作业都是市面上购买的教材,通过我们观察,实际使用效果并不好。然而,作业对于学生学习和巩固新知识又很重要,这要求我们必须要为六中的学生‘定制’一份符合他们真实水平的作业。”

此前,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总指挥侯继军指出,上海教师要把上海教育的先进经验带到新疆,同时也要充分尊重理解当地的特殊情况,要做到能落地、便操作、可复制,做好对当地教师的传、帮、带工作,力争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而在六中本地教职工看来,上海援疆教师带来的改变,尤其是今年这些新理念、新思路、新做法,的确有助于培养造就一大批带不走的当地骨干教师。

上述改变主要面向学校中层干部和教师,而在和学生相处过程中,有些变化也令人欣喜。采访时,贺秉飞向《新民周刊》回忆起2020 年5 月一次特殊的授课经历:当时,有一位高三女生意外生病住院。为了不让她落下复习进度,学校决定让他在内的几位老师,轮流到病房为这位女生讲解习题。“最后她在出院之后,成绩非但没下滑,反而有了提升。”

除了教学观念和举措的更新,如今走进喀什六中,若问当地师生过去一年学校最直观的改变是什么,很多人都会回答,他们再也不用“靠鼻子找到厕所”。

原来,学校洗手间的卫生状况一直没能得到重视,致使每层楼洗手间的气味格外“突出”。周凤林来到六中后,开始对此进行改善,最终彻底改变了洗手间臭味不堪的局面。

这个名为“校园健康提升工程”的项目不仅仅改造了学校教学楼所有洗手间,还有一系列配套动作:为鼓励学生养成便后洗手的好习惯,在洗手区域增加热水龙头,高标准改造建设两间卫生保健室,在教学楼增加大量最新的饮水机,为学生举办口腔健康讲座等。这个工程的意义,不仅有力地配合学校抗击疫情工作,而且也成为“育人” 的一个载体。周凤林表示,“学校改造,把洗手间弄得干净整洁,不只是改善学校卫生状况,还有助于改善学生的生活态度。养成文明良好的生活习惯,将使这些孩子受益终生。”

充分调动优质资源,

长效援助机制效果初显

一方面,周凤林和其他上海援疆人员为喀什六中带去全方位改变;另一方面在周凤林看来,上海市教委和上海援疆前指对教育援疆工作的支持同样是全方位的。“工作上的支持自不必说。对援疆教师的生活也是关心备至。有些事情我们自己都没有想到,上海就已经为我们安排好了!”

2020 年5 月,上海教育援疆集团决定启动为期一年的教师队伍建设“玉兰工程”。“玉兰工程” 由上海市教委、喀什地区行政公署、上海市援疆前指指导,上海援疆教育集团主办、喀什六中承办。

白玉兰是上海市花,寓意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玉兰工程”的“玉兰” 既取昂扬奋进之意,又兼“育蓝”谐音,意为“育英才,培青蓝”。此次“玉兰工程” 在上海聘请了30位知名教授、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构成一个涵盖全学科、阵容豪华的“网课天团”。“玉兰工程的带教,用专业名词说就是‘同课异构’。我们让上海名师和喀什当地教师同上一节课,差异就非常直观地呈现出来,提升效果也很明显。” 喀什六中教研室副主任楼宇对《新民周刊》说道。

作为援疆教育集团核心校,喀什六中如今还有另一上海元素——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喀什中学。为什么在距离上海如此遥远之地,还会有一所上师大附中?上海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王健告诉《新民周刊》,这其实一个双向选择的必然结果。

“其实早在教育部‘万人支教计划’实施前,上师大已经数次派教师赴喀什支教。随着时间推移,我们意识到以往分散式的支教很难形成集聚效应,亟需一个高水平示范点。另外,喀什六中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民族学校,前些年遇到了发展瓶颈,他们在成为全疆一流的过程中也需要先进经验理念的加成。最终,双方走到了一起,2019 年4月,喀什六中加挂上师大附中校牌。2020 年我们派出的援疆教师团队集中了大学本部和附属学校的优秀教师,参与喀什当地学校管理与教育教学,为上师大教育援疆工作的全面推进提供了有益尝试。” 王健说。

派出援疆教师团队之外,上师大还从各方面为援疆教育事业持续提供智力支持。来自人文学院的郑桂华教授2020 年5 月入选教师队伍建设“玉兰工程” 首批导师团,成立“郑桂华工作室”,通过线上带教指导喀什学员。

除了“玉兰工程”,上师大还从各方面为援疆教育事业持续提供智力支持。2020 年12 月21 日,由上师大中华典籍与国家文明创新团队主办的“文化润疆大讲堂” 本学期第三讲在喀什六中顺利进行。人文学院院长查清华以“经典何以润心” 为题,用全新视角带领六中师生重读包括唐诗在内的传统文化经典。查清华告诉《新民周刊》,他希望团队成员能引导师生重读经典,通过回归文本、细读文本的方式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并从中挖掘当代价值。“上师大文史学科不仅学术积淀深厚,而且援疆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80 年代。自那时起,我们一直发挥学科优势支边支教,至今未曾中断,业已形成传统;现在我们帮助喀什地区学校编写中华经典读本,持续举办文化润疆大讲堂,正是这一传统的延续和强化。”

2020 年,喀什六中一本上线率比上一年提高13.62%,本科上线率提高19.65%,这里正成为培育新一代美好新疆建设者的沃土。得益于上海“大组团” 教育援疆新模式,喀什六中朝着建设成喀什龙头、南疆领先、全疆一流的目标不断奋进。沪喀两地,情谊深厚,上海的先进理念与举措,势必会在新年继续为喀什地区教育事业输送源源不断的动能。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