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深入骨髓的暴力文化
第70版:美国凶杀案数量创纪录 2022-01-10

深入骨髓的暴力文化

陈冰

上图:《小丑》剧照。

下图:《天生杀人狂》剧照。

下图:《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剧照。

左图:Jay-Z在纽约布鲁克林区的玛西公屋区长大。

美国的文艺工作者们很善于用法律、艺术的手段给暴力行为披上合法化的外衣,并对之进行美化包装。在美式叙事中,暴力每每成为伸张正义、捍卫自由的必要手段。

记者|陈 冰

暴力文化已经深深地扎根在美国的政治和社会当中。除了电影,美国的电视、游戏,甚至音乐等领域都充斥着暴力元素。美国前教育部长赖利就说,美国文化在美化暴力。

一个显而易见的现实是,美国的文艺工作者们很善于用法律、艺术的手段给暴力行为披上合法化的外衣,并对之进行美化包装。在美式叙事中,暴力每每成为伸张正义、捍卫自由的必要手段。公民自卫权下放、枪支泛滥成为暴力文化浸染下美国独有的社会现象。在谁都可能有枪并开枪的美国,警察更易频繁使用暴力且善于利用规则脱责。法官如何裁决,很大程度取决于司法部门对案件其他情况的尺度拿捏。事实证明,大量类似针对黑人的判例,均以偏向警方的结果收场,这又二次成为种族问题。

事实上,随着生活压力增加、贫富差距扩大、阶层矛盾激化,美国白人的不满也到达了释放临界。不幸的是,这种社会治理、阶层对话的需求,被种族矛盾、枪支暴力和选票政治、政党竞争扭曲成了民众间的街头对抗和暴力宣泄。尽管黑人的阶层上升变得更令人瞩目,但在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演说59年后,美国民权运动的处境却更为逼仄,白人和其他族群也被拖下了混乱的泥潭。

最变态的“模仿电影杀人”

从宣扬“有枪的好人”让我们更安全,发展到“有核武器的好人”让世界更安全。《纽约客》网站文章认为,世界上大部分暴力娱乐产品出自美国,“美国在现实的屠杀和电影的屠杀中引领世界”。

好莱坞大片在创造视觉盛宴的同时,也因渲染杀戮、恐怖和血腥而广受诟病。近年,好莱坞对暴力文化的追捧,甚至有变本加厉和低龄化迹象。一度称雄票房榜的《饥饿游戏》中,杀人和被杀成为一项游戏规则,人们耳熟能详的传统童话故事《白雪公主》改走暗黑路线;连孩子们喜欢的玩具泰迪熊都变成了抽烟酗酒泡妞满嘴脏话的坏小子。

随着影视摄制技术不断提高,银幕与荧屏上的各种“血肉横飞”更加逼真。美国青少年从小就能轻易接触到这些画面。长时间耳濡目染,他们当中一些人难辨是非,加上个体生活环境的影响,慢慢倾向把暴力变成宣泄情绪的常规手段。

1994年,由昆汀哥编剧,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电影《天生杀人狂》,由始至终都争议不断,故事原型就叫人心寒——20世纪50 年代,一对少年杀人犯穿越了美国两个州,在两个月的公路之旅中杀害了 11 个人。在途中,他们疯狂地杀人,疯狂地相爱,道德和法律已经完全被他们的观念清空。这个离奇的事件,竟然被美国媒体当作肥皂剧来娱乐大众。

《天生杀人狂》横空出世,公路追杀的情节看得过瘾,大部分人看完最多也就是感叹几句人生。然而,有的人从电影中得到灵感,玩起了“角色扮演”,甚至模仿他们杀人放火。

一名 14 岁男孩砍掉了一个 13岁女孩的头颅,说自己只是为了像天生杀人狂一样出名。而历史上最著名的要数 1999 年的科伦拜校园枪杀案。两位凶手枪杀13人,并造成24人受伤之后,直接自杀身亡。在他们的日记中,写到他们已变成了NBK(天生杀人狂的缩写)。这起事件是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发生前,美国历史上最血腥的校园枪击案之一。

穿过了20世纪来到21世纪,类似的悲剧依然在重复上演。

2012年7月20日午夜,美国科罗拉多州奥罗拉市的16世纪影院《蝙蝠侠:黑暗骑士》首映,却因一名24岁青年残忍野蛮的暴力行径,陡变成12死70多伤的惨剧,震惊了当时的美国。这名“80后”表示自己深受好莱坞影视影响,行凶时戴防毒面具,一身黑衣,以《蝙蝠侠》系列电影中性格凶残的大反派“小丑”形象示人,让人惊呼电影情节再现。此外,他还深受暴力游戏的影响。在他的住所,警察发现了各种战争和打斗的电子游戏。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惨痛的前车之鉴,这家电影院在7年之后直接拒绝了2019年的金狮奖影片《小丑》在这里上映。

这部毁誉参半的《小丑》,也的确在全美引发广泛争议。影片讲述了社会底层人亚瑟饱受歧视以及种种不公平待遇后,彻底黑化,走向犯罪的道路,全片充满了血腥和暴力的恐怖情节。认可这部电影的人认为电影聚焦并真实地反映了,在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今天,导致的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而不认可这部电影的人则是认为,电影更像是一部犯罪指导手册,并且存在为这种犯罪暴力行为开脱,找寻悲情理由的可能。

事实上,还真的不能排除有人在观看电影过后,产生与小丑感同身受的感觉,呐喊着“都是世界的错!”的中二口号,从而模仿他的犯罪行为的可能。就在《小丑》上映的那一年,得克萨斯州埃尔帕索市和俄亥俄州代顿市,几乎同一时间发生了枪击案。尤其是埃尔帕索市的作案人克卢修斯的性格,与《小丑》的主人公亚瑟有着类似的地方。

作案人克卢修斯以前的邻居雷·安·洛卡肖这样形容克卢修斯:“非常孤僻,非常冷漠”,是一个“不与任何人互动”的人。洛卡肖进一步解释说,初高中时,他总是一个人乘坐公交车。他对参加体育运动或加入学校乐队的孩子的评价是负面的。并且在作案前,克卢修斯还在网络上自我宣称是小丑。故而这两件枪击案,也一度被人称之为“小丑的疯狂复仇”。

嘻哈“简易杀人教程”

细观不少美国的影视作品和游戏,就会发现都少不了主人公全副武装与敌人血战的场面,制作方不仅精心设计每一个动作和镜头,还通过各种特效进行渲染,展示所谓的暴力之美。游戏开发商则注重真实感,通过逼真的画面,让玩家体验杀戮的快感。通过各种渲染和包装,这些暴力元素往往摇身一变,成为英雄行为的标志。

虽然含有暴力元素的影视节目或网络游戏会被贴上限制级标签,但这并不能将青少年与暴力文化隔绝开。据美国媒体统计,一名美国青少年在18岁之前,可以通过各类媒体看到大约4万起谋杀案和20万起其他暴力行为的详细内容。有些青少年沉迷于以暴制暴的错误理念,在碰到问题时,往往更容易选择使用暴力。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严重的枪击事件开始出现在美国的中学校园中,大部分凶手都是未成年人。其中部分行凶者在被捕后都表示,自己的行为是受到了影视作品或游戏暴力文化的影响。

暴力游戏则每每让一些孤独的青少年得到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满足的胜利快感,甚至信假为真,分不清生活与虚幻。一旦把游戏中的角色投射到现实中,蝙蝠侠的敌人——“小丑”的出现概率便大大增加,但并非随时会有蝙蝠侠现身拯救人类。

不仅如此,即便是蝙蝠侠这样的正面形象,其塑造手法也与暴力文化密不可分。事实上,美国暴力文化中,总少不了对个人英雄主义的大肆宣扬。诸如蝙蝠侠这样的“超级英雄”在伸张正义时,大多采取以暴制暴的手段,赢得欢呼却无须负任何法律责任。

美国广播公司一项针对100名青少年罪犯进行的研究显示,受访者中有超过五分之一的人承认自己是从电视上学会了如何犯罪。

更让美国家长和媒体担忧的是,这些在电视和游戏中学会如何犯罪的人,往往不是主动学习,而是潜移默化地了解犯罪手法,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是暴力的思维。

这一点在美国嘻哈之王Jay -Z从毒贩到大亨的传奇经历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1969年,Jay- Z出生在纽约布鲁克林区。叔伯在他11岁的时候被人杀害,受到刺激的父亲开始贩卖毒品并离开了家。

Jay -Z 12岁时因为抢夺珠宝曾向哥哥肩膀开枪。由于其哥哥没有报警,使得Jay-Z更大胆地接触枪支。此后若干年,他多次耍枪射击,所幸既没有打中别人,也没有伤着自己。之后,他靠贩毒致富,又涉足音乐领域。

他用贩毒赚来的钱和自己的生意伙伴组建了大名鼎鼎的音乐厂牌Roc-A-Fella Records,并连续发行了7张白金唱片专辑,还签约了一堆如今欧美乐坛的顶尖艺人——比如蕾哈娜(Rihanna)、侃爷(Kanye West)、卡利(DJ Khaled)、神奇小子(Fabolous)等,简直个个都是“印钞机”,更别说他那著名的老婆碧昂丝了,两人合体揽金揽到手软,2010年《福布斯》发布的最赚钱明星夫妻排行榜单上Jay- Z与妻子碧昂斯位居榜首。短短一年间他们就赚到了1.22亿美元。

以至于Jay- Z说,“现在我做那么多事情,纯碎是出于爱好”。他将自己的商业版图拓宽到NBA球队、酒吧、高端酒店、艺术画廊、服装、酒水、香水等领域,他讲述的是说唱的永恒主题:“为什么我很酷,为什么比你酷”。

年轻人非常相信他,他们会穿他穿的衣服,喝他喝的酒,接受他们歌词中宣扬的那些暴力、毒品、色情元素……更别说很多说唱大佬本身就深陷性侵、吸毒、杀人等丑闻之中。

难怪费城一家非营利组织负责人斯佩特称,“暗黑风”嘻哈乐也在煽动社会戾气,因为该类歌曲的歌词基本就是“简易杀人教程”。

枪不杀人,而是人杀人。暴力文化在美国制造了一幕幕惨剧,纵容暴力文化直接影响青少年的世界观,使其成为一种危害社会的恶势力。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能铲除暴力文化泛滥的现状,类似的惨剧还将不断上演。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