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6日 星期一
信息 画坛隐士金光瑜
第78版:艺术 2022-03-21

画坛隐士金光瑜

王悦阳

金光瑜作品《接天莲叶》。

绘画艺术无论中西,绝非是相互割裂的,关键是要用中国人的眼光,东方文化的精神表现来观察外部世界、观察周围的生活。

撰稿|王悦阳

在热闹非凡的上海画坛,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仿佛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精神。忆往昔,上海中国画院成立伊始,多少丹青高手、画坛大家汇聚一堂,当时,如何传承、发展优秀的民族绘画艺术,就成了一项摆在老先生们面前最重要的任务。岁月荏苒,老一辈大师相继过世,但他们的绘画艺术,却得以在下一代的身上得到延续与发展,而如今,这一批新中国成立之初培养起来的年轻画人,也已到了古稀之年,他们成了当代海派画坛的中坚力量与中流砥柱,大名响彻海上——陆一飞、唐逸览、杨正新、毛国伦、汪大文、张迪平等等。

在这群人中间,金光瑜无疑是非常低调的一位。年轻时代的他毕业于浙江美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得到了潘天寿、吴茀之等一大批画坛巨匠的亲传,毕业后来到上海中国画院,更得以亲身感受海派大师的风范,在长期的笔墨实践中,他用笔新,想法新,逐渐形成自己融汇浙派、海派绘画之所长的个人风格,笔触老辣,气韵生动。他当年的同事、画坛大家张桂铭曾经感叹道:“光瑜画画,想法很多,总是让人有新奇感。”

绘画之余,金光瑜也好治印,于印石上展现他另一面的探求。多年来,他在排朱弄白之间用精用勤,收放合度,其中肖形印自具独美,尤堪把玩,除传统的题材形式而外,他又创人物肖像,如鲁迅像、王季迁像等,皆在方寸之间得像主形神,以简笔为之,想见汉砖石刻风神,令人叫绝。

正当绘画事业逐渐走向高潮之际,金光瑜却消失了,原来他与妻子汪大文一起,踏上了大洋彼岸美国的土地,双双定居纽约,在生命的不惑之年,大胆而又勇敢地开始去追寻一条中西结合、推陈出新的艺术道路。二十年旅居美国,笔耕不止,不废所学,不废传统,孜孜于中国画本行,金光瑜的道路走得辛苦却也坚定。站在国际舞台上,丰富了他的视野,开拓了他的心胸,如何守住中国画笔墨底线,又能在洁白轻盈的宣纸上,留下属于自己、属于时代的新貌,金光瑜对此思考尤多。可喜的是,几十年探索下来,他拥有不俗的成绩:先后参加过纽约 “林肯艺术中心画廊”、“台北福华画廊”、费城“费兰克明画廊” 等多处联展,并担任美国GRACIE公司艺术家。从事丹青创作之余,还在CHINA INSTITUTE(华美协进社)任教中国画十余年。

叶落归根。近年来,金光瑜与汪大文夫妇回到了故乡上海,在苏州河畔的画室里,过起了含饴弄孙、调朱弄紫的生活,淡泊、充实而幸福着。尽管窗外海上画坛的纷纷扰扰、五光十色显得十分热闹,可夫妻两人却始终不为所动,坚持 “躲进小楼成一统”,画自己喜欢的画,闲暇之余,乐于与好友们欢聚一堂,赏石观花,游山玩水,不亦乐乎。

丹青不知老,富贵如浮云。在金光瑜看来,绘画艺术无论中西,绝非是相互割裂的,关键是要用中国人的眼光,东方文化的精神表现来观察外部世界、观察周围的生活。“对固有的、传统的,要继承它、保护它,对西洋的技法、手段要有选择地吸收融化在笔墨间,不要总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中国人不是笨蛋,我们的脑子还是很聪明的,关键是要建立起坚强的文化自信、找准方向、奋发努力、我们的目标一定能达到。”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