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8日 星期四
德国艺术家:上海,没想到一住就是15年
第68版:社会 2023-03-20

德国艺术家:上海,没想到一住就是15年

湘君

右图:Roland和他的作品。

“上海是试验不同材料、创作新型艺术品的好地方。”

撰稿|湘君

Roland来自德国北部小镇Worpswede,不仅拥有美丽的自然景观,还是个艺术家扎堆的地方。母亲是一名德国歌剧演员,父亲是歌剧导演,他们的家是一栋典型的德式乡村风格建筑,后面有一个大而漂亮的花园,家人和朋友常常聚在院子里燃篝火,吃烧烤,也交流艺术心得。

在这般浓郁的艺术氛围中长大,注定了他将走上艺术道路。后来他去汉堡学习传播艺术和互动媒体,并逐渐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最终投身雕塑和装置领域工作。2007年,他来到中国的上海,没想到一住就是15年。

上海的灯光令人着迷

“上海很特别,它国际化,艺术氛围浓厚,也很有意思。”

说起对上海的第一印象,Roland特别兴奋:“城市里铺天盖地的霓虹灯,闪闪烁烁,此起彼伏,非常漂亮,令人着迷。与我在电影中看到的上海一模一样,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他总是情不自禁地哼唱起这首经典老歌,闪亮的灯光不仅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还化作艺术灵感融入到他的创作中。

在一件玻璃作品中,一位旗袍女子从一片裂纹的冰花玻璃中穿透而出,似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相遇,也代表着他与老上海的一次邂逅。

“我很喜欢镜面材料,镜子一直是个有意思的事情。”有别于中国文化中风水道具和直言鉴人的功效,镜子在西方文化中被解读为“真理”,意思是“不说谎”。Roland发现镜面与大自然接触后产生了奇妙的反应,不仅是反馈真实,还产生更多维度上的艺术迸现。

创作使用的不是普通玻璃镜子,而是不锈钢镜面,需要专业人员用激光切割。“可是德国的材料和人工太昂贵,我这样的艺术家买不起。在中国,制作成本不仅价格便宜,还呈现多样化,我可以研究包括霓虹灯、LED、玻璃、各种打印、3D图片等在内的多种材料,做更多的尝试。”

Roland创作出大量的作品,在上海、成都、昆明等地巡展,受到欢迎,还运送到他的家乡——德国艺术村,参加建村800年纪念展。作品布置在村中主要地标处,为古老的小村平添几分趣味与热闹。

“上海是试验不同材料、创作新型艺术品的好地方。”Roland常常庆幸自己的选择。

城市像植物一样蓬勃生长

“上海是未来和梦想的城市。城市变化超级快,也很丰富多彩,一个周末可以发生很多事情。”除了搜集素材,进行艺术创作,Roland的周末生活也安排得满满当当:去M50看艺术展览,参加各种party,到餐厅品尝各种风味美食,他还认识了来自世界各地从事不同职业的人。

这些变化让城市变得十分鲜活:“上海城市就像植物一样,蓬勃生长。”作品“植物”系列中,往四面八方伸展的细长叶子上印满了上海图片,蓝天白云下既有摩登高楼大厦,也有被拆除的旧屋,有茂密的森林,也有表情各异的人脸。

身为艺术家,Roland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别人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对他意味着非凡的艺术价值,“渡”(撑船的人)、“笼中鸟”、“品茶”、“戴帽子(斗笠)的人”……都显示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二度呈现。

其中最有趣的一件作品“围观的人”,灵感就来自他常去散步的公园。几个人坐在石桌旁下棋、打牌或搓麻将,更多的人围着他们,起初只是旁观助威,后来仿佛成了这场娱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景象国外可没有,他觉得太有意思了:“中国人是群体性的,有集体意识的,我认为这样很好。但是在欧洲,德国人都是个体,独立的。”他将围观人群的图片放大到真人尺寸,有的手里还拿着保温杯,情境相当逼真。

“围观的人”在各地展出后大受欢迎,不仅中国人喜欢,德国人也喜欢,展厅中驻足欣赏翘首以待的人群形成了新一轮“围观的人”。作品勾起了人类同样的好奇心,激发同样的思考——“他们为什么要聚在一起?这些人在看什么呢?”比起文字,艺术更是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

我要马上回上海

在苏州河畔的M50创意园,Roland曾有过一段快乐的时光。他在那里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常常会有客人走进来,欣赏或购买他的作品,也有很多国内外艺术家走进来,大家都很友好,相互交流,彼此提携,经常一起结伴参加世界各地各种级别的展览。“那是一种很团结的感觉,棒极了。”

可惜后来租金涨价,他支付不起,只好放弃工作室搬回家里用电脑工作,幸好有朋友给他在松江找了一个仓库,存放艺术作品;他教授艺术课的那所学校,也专门安排了一块地方供他创作。

Roland似乎并未因这些事困扰,今年春节的时候,他在自家门口贴上一副大红的对联——上联“哈哈哈哈哈”,下联“哈哈哈哈哈”,横批“喜气盈门”。原本是为了鼓励辛苦的外卖小哥,反倒是自己天天出入看得更多。这个时候他不像是个艺术家,更像是一尊弥勒佛,一个随遇而安的乐天派。

“我不喜欢计划未来,只要做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就好。”Roland尤其喜爱他居住的那片上海历史风貌保护区,他觉得每年只需要在暑假和圣诞节回德国就够了。要是待满两个月,他肯定会说:“哇,太无聊了,我要马上回上海。”

不为明天焦虑,享受当下,上海也许特别适合他的个性。“年轻时候,我绝对没想到会在上海住这么多年。”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