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伊朗参展商在2022年中国国际服贸会首钢园展区向观众介绍商品。
下图:卡塔尔世界杯卢塞尔体育场由中国设计建造。
他们第一次体会到,原来和解的路径是诚意,原来,真的会有第三国希望中东太平,原来,并不需要诉诸武力,心结可以化开,原来,两三百年来欧美对待他们的方式并不是唯一的模板。
撰稿|伍熏
中伊沙三国联合声明发表以后,在中东震动巨大,仿佛天空终于放晴了。但是,中东人相应而激发的思想涟漪,却与我们中国人的想法不一样,这一点,我们应该真正重视起来。
“美丽”的误会
历史上,中东地区对中国相当重视,波斯语与阿拉伯语的传统文献中往往有大段关于中国的介绍,有时十分理想化,把古代中国描绘得先进富有,制度发达,治理贤明。
不过,到了近代,如世界许多地方一样,中东人全面接受了西方人打造的一整套“中国史观”。西方提供的中国近代史叙事有一项要点,那就是渲染中国绝不属于第三世界和发展中国家,相反一直就与西方列强一起构成了列强阵营,以鸦片战争为爆发点的中西冲突,是一场“列强”之争。该套理论打着历史的旗号,彻底抹杀了中国人民的坚韧不屈与顽强奋斗,歪曲了真相,但中东却有人接受了那一套谬论,他们真的不知道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割地赔款,结果对中国产生了彻底的误解。
近年来,中国在努力向中东地区介绍我们的历史和文化,包括出版中国学者的历史著作,然而效果似乎不明显。构成如此情况的原因很复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采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但中东却浸淫在不同的观念里,所以,中国人的文章与著作,他们未必读明白。可是,“亚伯拉罕三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却有近似的意识形态,所以西方学者打造的一整套唯心的中国史观,中东人一听就很懂的样子,貌似听着也舒心。
理解的起点一旦错了,接下来便只能是连环的误会。2020年春天,卡塔尔半岛电视台金牌谈话栏目“华盛顿视角”的一期标题竟是《华盛顿还是北京——中东的未来属于谁?》,还得到官网在首页推送。
实际上,近年来,中东媒体反复讨论着三大话题,乐此不疲:
世界将是两极、多极还是单极世界?如果是单极世界,那么将由美国还是中国构成新的单极?
中国愿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的领导者吗?
在中东,中国会取代美国的角色吗?
这三个话题简直成了关注度保证,电视和电台反反复复做节目,学者专家们来来回回写文章,观众爱听,读者爱看,人人上心,从不觉得厌烦。不难看出,这些设问本身已然包含了答案。
如此局面之形成,与中东今日的困境相关。近代以来,中东人民也进行过民族独立、国家独立以及寻求现代化的斗争,轰轰烈烈,但结果却让人失望,于是他们失去了自信,不再相信有自主命运的能力。痛苦的经历,再加上西方长期以来的深刻影响,让中东人普遍相信当代欧美学者的各种大国强权理论——少数清醒者除外,下不赘述。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强力控制着中东,但搞得一团糟,让该地区的各个阶层都有窒息之感。结果,当他们听说“修昔底德陷阱”的说法时就很兴奋,大家都觉得,如果一个蒸蒸日上、发展迅速的东方大国尽快取代美国,只会对中东有利。
从奥巴马政府以来,美国一再宣称把重点转向太平洋,中东失去了战略意义,甚至扬言从中东撤军,在该地区引发了新的恐慌,人们担心一旦没了美军镇场子,现有的脆弱稳定都无法维持。同时,中国成为中东石油的最大进口国,该地区又是欧亚的中枢,中东便有人希望中国派军进驻,维护地区秩序。甚至有脑瓜儿“灵”的作者在文章中畅想,如果美国把军队调离中东,派往“印太”,中国再把军队发到中东,填补美军留下的真空,那就三全其美了。
2015年,半岛电视台的记者采访时任中国外长王毅,便直白地问:“中国已经准备好领导这个世界了吗?哪怕是因为美国衰落中国被迫领导这个世界,中国准备好了吗?”他们当然并不真正了解中国。
文明的追随与中东的希望
实际上,促使中东欢迎中国的真正原因,是中国创造了发展与繁荣的前景。
当今的中东人充满失败感,被两重焦虑折磨:一重是缺乏安全感,周围永远充斥着动荡与战乱;另一重则是徘徊在现代化的门槛之外,形同时代的弃儿。最让他们愤懑的是,一些中东国家拥有石油资源,但却不能与西方交换到工业化与现代化。很有说明性的例子是,海湾国家全部是油气大户,但至今没有形成铁路网,二百年前西方发明的铁路,没有铺到中东的大部分地区。
东方古国取得惊人的成就,走出了独特的道路,让中东人深受震撼,也让他们看到了改天换命的机会。在2009年,约旦知识分子萨米尔·艾哈迈德出版了《文明的追随——中国的崛起与阿拉伯人的未来》一书,反响热烈。该书把中国认作“发达的文明国家”,倡导同胞们对中国开展“文明的追随”。书中认为,阿拉伯世界可以通过利益交换,获得中国的帮助:第一是由中国提供安全保证,让阿拉伯人可以在免受美国干扰的情况下获得发展;二是借助中国的先进技术实现现代化。如此的观点可以视为中东人的普遍想法。
及至“一带一路”倡议出世,中东人简直是大旱之望云霓。该地区不仅急需铁路,一切基础设施如公路、港口、水电、医院、学校乃至垃圾处理厂等等全都缺乏,工业与现代农业不振(土耳其除外),因此都盼着“一带一路”建设带他们进入新世界。中东人认为,油气国保证了中国的能源供应,其他国家如叙利亚和黎巴嫩则是地理要冲,因此足够成为“一带一路”的建设重点。于是,伊朗率先提出了“东顾”策略,黎巴嫩的政治领袖纳斯鲁拉也号召“东转”,阿联酋则以“拥抱中国”为国策,沙特、阿曼等强调本国的发展规划与“一带一路”倡议可以融合。
影响中东人态度的又一个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霸权,真心帮助发展中国家,让他们感受到善意,于是迸发了信任与期待。
遗憾的是,中东人长期受西方观念熏染,竟然无法理解内心那种自然的感情。尽管我国驻中东各国的大使们在当地媒体上反复发文章,称呼中东人为兄弟姐妹,中东人却依然困在迷思里。他们全盘接受了西方的大国强权理论: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大国史,每个时代都需要有一个大国打造“全球化”的“世界秩序”,大国为了自身利益,也必然把力量投放到全世界。
预期一次次落空,中东一些所谓“精英”竟然在媒体上反复表达,中国不该在该地区缺乏军事存在,如今的情况症结在于中国还不懂得如何做一个世界大国。王毅对此曾解答:“中东是中东人民的家园,中东各国人民有权利、也有能力把家园维护建设好。其他国家要帮忙可以,但是并不存在所谓的真空让他们去填补。”记者闻言又意外又惊喜。
如何走出迷思
了解到中东人的心态,便能明白,中伊沙联合声明让他们何等的惊讶和震撼。
他们第一次体会到,原来和解的路径是诚意,原来,真的会有第三国希望中东太平,原来,并不需要诉诸武力,心结可以化开,原来,两三百年来欧美对待他们的方式并不是唯一的模板。
于是,中东人对中国愈发有好感,愈发信任与期待。近日,沙特背景的《阿拉伯新闻报》联合民调机构在巴勒斯坦调查民意,结论是百分之八十的巴勒斯坦人都愿意由中国担任巴以冲突的调解人。
不过,中东人长期笼罩在西方的大国理论里,思考双边关系时,总是把中国看成主动方、施加方,而中东则是被动方、接受方。于是,他们把联合声明称为“中国的伊沙协定”,竟认为那意味着中国在中东的“进场”。在我们这里,但凡有些情怀、关注国际形势的朋友们都替中东高兴,觉得中国帮沙特和伊朗化解了矛盾,接下来就是沙特乃至整个阿拉伯世界与伊朗积极行动起来,共建美好家园了。然而中东的舆论却理解成,中国做了承诺,保证要让两国遵守协议内容,所以,如果出现变数,受损的将是中国的威信。于是便困惑,在不派军队的情况下,中国怎么确保两国“听话”呢?
对于中东人的此般思维混乱,我们应该报以理解。应该看到,中东人未必一定了解中国近代史,一定与我们抱有同样的世界观,一定理解中国的各种主张。如何改变此一局面,我们该做的工作很多。包括设法让中东人了解我们的近代史叙事,使他们知道,中国属于第三世界,是靠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才获得了今日的成就。最简单的办法是推介《清宫秘史》《甲午风云》等影片,翻译《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等小说,用文艺对阵某些西方汉学家的鬼扯。
更为艰巨的任务是,让中东人民以及世界人民相信,不管过往的历史有多少悲剧,人类能够塑造更好的自我,在平等互利的情况下携手并进,共同迈入现代化,形成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当然,事实胜于雄辩,这些天,中东人在讨论,为什么美国就不能促成沙伊和解?相信他们终会走出迷思,真正理解中国的榜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