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
奥运金牌让世界看到中国之美
第48版:文化 2024-09-09
专访中国艺术体操队长郭崎琪

奥运金牌让世界看到中国之美

王仲昀

中国艺术体操队长郭崎琪。摄影/王哲

上图:在郭崎琪眼里,和上届奥运会空荡荡的观众席相比,巴黎的现场观众成为另一种动力。

扫码观看精彩视频

上图:上海崇明体育训练基地,艺术体操队员正在训练。 摄影/王哲

下图:上海崇明体育训练基地 ,艺术体操小队员刻苦练习。 摄影/王哲

中国队夺冠,打破了西方队伍对于这一项目的垄断。

记者|王仲昀

过往28年,7届奥运会,艺术体操集体全能项目金牌从未旁落欧洲以外的国家队。然而在2024年巴黎的夏天,历史被改写了。

北京时间8月10日晚,在拉夏贝尔门体育馆进行的巴黎奥运会艺术体操集体全能决赛,中国队以“0失误”完美表现,摘下项目金牌。这是中国艺术体操队的奥运会首金。5名队员分别是:郭崎琪、郝婷、王澜静、丁欣怡、黄张嘉洋。

8月下旬,《新民周刊》在上海崇明体育训练基地见到了郭崎琪。这位中国艺术体操队长,身穿国家队白红相间的外套,与记者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这枚奥运金牌的珍贵意义,或许也会随着时间而愈加凸显。在奥运会这样的顶尖水平的较量中,中国队夺冠,打破了西方队伍对于这一项目的垄断。在中国,金牌会影响更多正在练习艺术体操的女孩们。她们开始憧憬,有朝一日自己也要向郭崎琪们一样,站上奥运舞台,大放光彩。

“奥运会没有训练吓人”

巴黎奥运会艺术体操集体全能比赛,注定是一场不轻松的角逐。奥运开始前,保加利亚艺术体操队主教练表示,有5支队伍具备夺金能力,其中就包括中国队。

中国艺术体操队有自己的底气。3年前的东京奥运,她们在集体全能中取得第4名;2023年8月,中国队在世锦赛上拿到了集体全能银牌。

但是到巴黎,中国艺术体操队的预赛排名让人捏了把汗。尽管队员们两套节目均发挥稳定,却位列预赛第5。决赛前,向来严格的孙丹教练告诉队员们,不要想太多,放手去搏。

集体全能比赛分为5圈和3带2球两个项目。中国艺术体操队最终以69.800分的总成绩夺金。

夺冠当天,中文解说不断地在感慨,中国队每个环节都没有失误,表现令人无比惊喜。比赛中,每当中国队员做出转腿的动作,解说都会惊叹:“我们的5名队员,腿完全在一个水平面上!”

类似这样的转腿动作,在备战巴黎奥运周期最初的训练中非但不整齐,倒是经常出现五个人有快有慢的情况。郭崎琪记得,之前有一个成套的舞步,短短8秒的动作,教练孙丹花了一上午来“抠细节”。在这8秒内,从队员上步,手臂摆放位置,甚至是手指的位置,孙丹都要求她们达到完全一致。

2024年6月初,距离巴黎奥运会还有一个多月,中国队转训来到上海崇明体育训练基地。在这里,队伍进行了一次“十比七”训练。“十比七”,就是队员们要按照比赛标准,完成十次成套动作。在这个过程中,队员被允许最多有三次成套出现失误。一旦十次中有三次以上出现了失误,郭崎琪和队友就得加练十次。

“压力无限接近于比赛。”在纪录片《绽放巴黎:共生共舞》中,孙丹解释了这种训练模式的必要性,“这个时候不逼,什么时候逼呢?这个压力你要逼到她们,逼到心态上的极限”。

在巴黎奥运会夺金后,郭崎琪觉得即使是奥运会,也没有平时的训练吓人。“如果比赛能做一套让孙老师满意的,我们就很开心了。而我们只要做好我们自己,成绩应该不会差。”

在上海崇明体育训练基地,记者看到小队员们为一个看似并不复杂的动作反复练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是否感到枯燥?听到这个问题,郭崎琪眉宇间透着坚定,她说肯定要先有热爱,才能坚持。她享受这个过程带来的成就感。同一个动作,第一次练,练到第十次,第一百次,都会不一样。“这种快乐很难得,但是一旦有了,就显得很宝贵。”

作为两次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在郭崎琪眼里,和上届奥运会空荡荡的观众席相比,巴黎的现场观众成为另一种动力。虽然她和队友都是“i人”,但她们同样具备优秀运动员的“人来疯”属性:有人观赏比赛,似乎更能激发斗志。采访中聊到在巴黎的现场经历,郭崎琪又洋溢着激动神情,思绪回到了夺金那一刻。

在夺冠的赛后采访中,孙丹认为在这一周期伤病成为队伍最大的困难之一。巴黎奥运周期,5名队员都曾被伤病困扰。

去年冬天,国家队转训扬州,有一晚郭崎琪在休息时感冒发烧了。第二天早上,她依然出现在训练场。在她看来,“发烧了也得来,这就是集体。集体就是不能因为自己不舒服就不练”。

发烧的郭崎琪不仅来到训练场,还必须要在集体动作训练时恢复和平常一样的状态。对于这样的状况,孙丹教练的回应是:“如果你比赛时发烧了怎么办?你躺下吗?”

事实上,郭崎琪和队友已经在职业生涯中逐步熟悉了如何应对伤病。小时候,如果身上疼,她会在训练中一直想到这种疼痛,深陷其中,进而影响训练。但是现在的她,即便身体疼痛,脑海里只会想到自己的最终目标——完成训练。

每天早上8点,郭崎琪和队友准时出现在训练场。将近10小时训练结束后,郭崎琪回到驻地,再接受一个多小时的理疗和肌肉放松,如此往复。谈到巴黎奥运周期自己与伤病等困难的斗争,郭崎琪认为背后是许多人的默默支持。

国家队奥运3年备战,将近三分之一时间在上海度过。“娘家”上海市体育局、上海市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中心体操运动中心为郭崎琪提供了全方位支持。“这些年上海竞体中心在运动员培养上一直坚持‘打造赛场胜者,助力人生赢家’的人性化发展理念。在我备战期间,不仅派驻队医长期驻京保障我的伤病康复,还协调老师赴京送教、线上辅导,让我在备战同时还完成了硕士阶段学业。”

上海市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中心体操运动中心党总支书记梁俊如告诉本刊,原本上海派驻北京的队医无法随队前往巴黎,但为了让郭崎琪以最佳状态参赛,上海竞体中心多方协调,克服各种困难,最终为队医成功办理出访手续,让保障延续到“最后一公里”。

承担责任,共生共舞

今年26岁的郭崎琪,已经练习艺术体操20年。6岁时,父母出于改善体态的考虑,带她接触到艺术体操。9岁那年,郭崎琪在同年龄段比赛中取得第一名。上海到重庆选材时,发现了这个“好苗子”。

黄乙君在上海艺术体操集体项目任教多年。她还记得第一次见到郭崎琪,“在一群女孩子当中,你第一眼就会注意到她。”在她看来,9岁的郭崎琪有一种特有的灵气,又表现出一种超越年龄的稳重。

初到上海,每天训练结束,郭崎琪都会和父母打电话。有一阵练得特别累时,她每天也会和父母吵着说想回家。“爸爸妈妈说,路都是你自己选的呀,能怎么办呢?”郭崎琪说,“当你很累时,人的本能都想退缩。但是你再往前顶一顶,一旦顶过这个坎,会觉得好像也没有很可怕,也不是不能逾越。”

来到上海艺术体操队后,郭崎琪每天下午训练,早晚则用来学习文化课。梁俊如表示,运动员既要追求竞技成绩,也要培养自身学习能力。如今队里的小队员,训练之余会到崇明体育训练基地附近的小学,与那里的学生共同学习文化课。

2016年底,原本主攻个人项目的郭崎琪,转到了集体项目。2018年,她进入到国家队。从个人到集体,郭崎琪认为最大的挑战是“队员之间的配合”。转型那一天开始,她逐渐明白“集体”的分量。

在艺术体操集体全能比赛中,有许多抛接器械的动作。在成百上千次训练中,队员们发现,即便偶尔自己有一次抛器械时出现了偏差,队友也能稳稳地接住。似乎无论自己抛到哪,另一边的队友总能守住最后一关。

备战巴黎奥运周期,队员们每周有一天休息时间,但她们基本都利用这一天给自己查缺补漏。在训练中,队员们会发现各自的相对弱项。如果下一次训练中因为自身问题而影响队伍,她们会感到一种强烈的自责。

在这支征战巴黎奥运会的队伍中,郭崎琪、郝婷和黄张嘉洋是参加过上一届奥运会的“姐姐”,年轻队员丁欣怡和王澜静分别只有20岁和19岁。在经历3年备战后,姐妹们终于在巴黎共同为“集体”奉献了一场完美演出。

打破垄断,凤鸣凌霄

8月20日,国家体育总局局长高志丹在第33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花样游泳、艺术体操的3枚金牌,打破了西方对美的定义,中国运动员的艺术表现惊艳全场,中国之美征服世界”。

2020年,当孙丹得知东京奥运会延期一年,随即决定更换成套节目。她不满足于过去的老路,要主动求变,让中国队从欧洲垄断的艺术体操项目中突围。

艺术体操是一项起源于欧洲的运动。它既有竞技体操元素,又融合了舞蹈、音乐,被誉为奥运会“最美项目”。在备战巴黎奥运周期,中国队员们每周会接受3次芭蕾舞基本功训练。2023年11月,她们还走进北京舞蹈学院,观赏舞蹈剧表演,与演员交流。

而孙丹所说的变革和突围,意味着要走出一条属于中国艺术体操自己的路,要在节目编排上展现“中国风”。东京奥运会上,中国队以《飞天月舞》展现敦煌风韵;巴黎奥运会新周期,孙丹编排的新节目《凤鸣凌霄》描绘的是一幅大唐盛世景象。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一套编排,去年冬天,队员们专门学习中国古代历史,接受了古典舞老师指导动作。

孙丹不断从海量素材中寻找灵感。郭崎琪记得,孙丹会在每天训练结束后自己去找舞蹈视频学习,然后在第二天告诉队员,自己又有了新想法。

对于教练的新尝试,郭崎琪认为,艺术体操终究是追求美感的运动。既然要表现美,那么就不应该只有一种美的定义。“我们当然可以去展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而不是一味迎合别人的审美。”

只有看到了这条道路的开创性,才能更好地理解孙丹在训练中追求极致的严格要求,也会理解她在队员们夺金后面对镜头流着泪说出的那段话:“你一直相信一直等待,一直去努力,可能有一段很看不见方向的路需要走。可能有很多人往前走得到冠军,我们一直在走,一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走到这个位置。但也不能停下,你要继续,你要勇敢,要向前。我觉得我们真的是坚强的中国女性!”

8月10日,当郭崎琪和队友得知夺冠的那一刹,她们拿出了早先准备好的“福娃”玩偶,高高举起展示。

“福娃”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中国队在巴黎奥运会艺术体操集体全能项目夺金,是一路坚持的回报,也是一种最好的传承:2008年,作为队员的孙丹,随队拿到北京奥运会集体全能项目银牌。16年后,她带领的队员站上了最高领奖台。这些年轻的中国女孩,完成了一场从思想到身体、从文化到技艺的更新。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