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4日 星期一
房静远:用三十余年,捕捉胃肠疾病癌变信号
第64版:健康 2025-02-24

房静远:用三十余年,捕捉胃肠疾病癌变信号

汤丽

下图:房静远教授带领团队查房。

上图:房静远教授团队率先证实了肠菌可用于结直肠癌治疗效果评估和预后评估,并提出了新的诊断策略和方法。

上图:房静远用心栽培优秀人才,带领团队钻研疑难杂症。图为团队参加学术会议。

如何让胃肠癌发现更早一点、预后更好一点?这是房静远教授三十多年来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撰稿|汤丽

做了三十多年消化科医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房静远教授,每周两次,雷打不动地出现在门诊。

仁济医院消化病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消化病学科奠基人之一、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江绍基作为仁济医院消化科带头人,曾引领中国消化病学的发展。1993年,房静远成为江绍基院士的博士生,正式踏上了自己的医学生涯和学术生涯。

围绕消化道疾病,房静远一边为病人诊治,一边将临床上发现的问题转化为科研课题,从研究中去寻找攻克难点、填补空缺的方法,这些研究最终造福患者。

除了“医生”这一头衔,房静远先后担任了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二级教授和博导;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副院长和消化科主任、消化病中心主任;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消化科学院院长、上海市消化内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上海市消化内科临床质控中心主任,国家卫健委内科消化重点实验室主任。在学术领域,房静远担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亚太消化病学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副会长、上海市消化学会名誉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会长。

最近十余年来,房静远教授团队在微生态影响胃肠癌防治领域的研究成果,形成科研论文登上了《细胞》及其主要子刊、《自然》主要子刊、《柳叶刀》大子刊等权威学术杂志,在其他具有学术影响的主流期刊上发表论文超过百篇,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世界胃肠疾病的诊治和预防贡献了中国医生的力量。

近日,房静远教授团队入选上海市东方英才计划团队项目,这是上海市政府对其长期从事胃肠癌及其癌前疾病早诊和防治方面的贡献的肯定。

荣誉面前,温文尔雅的房静远教授依然如昨。他坦言:“我只想在胃肠道疾病预防和诊治临床探索的历史长河中,标上一个记号,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惠及更多的胃肠道疾病患者。”

通过肠道菌群,探查癌变风险

消化系统是人体含有器官数量最多的系统,自然就容易出现大大小小的问题,其中胃癌是全球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近些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结直肠癌(即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患病率也较高,上海大肠癌发病率以每年4.2%的速度持续上升,一跃成为第2位。

胃癌、结直肠癌虽然面临着死亡率高的压力,但这两种疾病也有另一个特点:胃癌和结直肠癌的癌前期相对比较长,给发现和预防疾病癌变带来了机会。

门诊中,房静远教授被患者问及最多的问题是:胃炎会发展为胃癌吗?如何用最简便的方式预防大肠癌?

胃癌的癌前疾病主要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大肠癌则主要来自于腺瘤,早期诊断比例却不足10%。在胃肠疾病癌变之前,胃和肠道里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没有可能找到发生癌变的信号并加以干预呢?

房静远团队朝着这些目标开始了研究,团队在国内开创关于肠道微生物组和癌症相关性研究的先河,他们的持续努力也为消化道肿瘤预防与筛查开辟了全新的领域。

“肠道菌群是个宝库,胃癌、大肠癌的发生发展除了遗传因素相关外,还特别受微生物及其代谢物组成的胃肠微生态调控影响。”房静远教授说。

以往,胃癌的早期筛查一直是难题,胃镜的不便和经济成本决定了胃镜技术并不适合大规模筛查。

针对这一临床痛点,房静远教授带领研究团队在胃癌病人的粪便和癌组织里率先找到了两个信号:肠道菌群里两个细菌浓度很高的细菌;咽峡链球菌及星座链球菌。这两种细菌可能成为用于预警和筛查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无创生物标志物。

通过粪便菌群预警胃癌的试剂盒正在开发中,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助于高危人群早期发现胃癌。房静远不无兴奋地说:“星座链球菌检测技术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授权,且于2023年完成成果转让。”

大肠癌何时会“敲门”?房静远项目组再次抽丝剥茧发现,低膳食纤维导致粪便低丁酸盐,提示进展性腺瘤发生的高风险,从而首次证明了我国人群中低膳食纤维是大肠肿瘤发生的高危因素。

团队牵头的多中心研究证明,早期大肠腺瘤阶段粪便中共生梭菌丰度即明显高于对照组。“我们认为,如联合应用癌胚抗原和粪便隐血试验,共生梭菌丰度早期预警大肠肿瘤效果更佳,这也是易于推广的方式,各基层医疗机构可以通过相关筛查,尽早通过肠道菌群的特殊变化预警大肠腺瘤的发生,帮助患者及早诊断。”

如何让胃肠癌发现更早一点、预后更好一点?这是房静远教授三十多年来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房静远教授团队对胃肠癌预警、预防和治疗进行了持续的探索,在传承和创新中开拓消化病学的新疆界:

房静远教授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粪便中星座链球菌或咽峡炎链球菌升高现象指向患者可能是胃癌的高危人群。目前这项专利成功转让,通过粪便菌群预警胃癌的试剂盒正在开发中;

房静远教授团队率先证实了肠菌可用于结直肠癌治疗效果评估和预后评估,并提出了新的诊断策略和方法。

挖掘传统药物新作用,助力胃肠癌一级预防

叶酸、黄连素、他汀、甲硝唑……这些连普通人都很熟悉的药物,能为胃肠癌的治疗发挥怎样的作用呢?房静远教授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传统药物治疗胃肠癌前疾病和阻断癌进展的新观点,为胃肠癌的一级(病因)预防提供了新策略和手段。

“叶酸和β胡萝卜素都被认为是对消化道的健康具有一定保护作用的物质。我们尝试使用叶酸、β胡萝卜素等物质进行实验。通过这些试验,我们希望找到能够有效预防消化道肿瘤的方法。”房静远教授说,研究这些药物,是因为传统药物价廉、安全性好,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药物具有基层医院普及的可能,能让更多的老百姓用得上。

胃肠癌的一级预防重要策略在房静远团队的突破下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也能因人而异进行预防:

在前辈的指导下,研究首先证明了在根除幽门螺杆菌的前提下,叶酸有一定的治疗萎缩性胃炎而部分阻断其进展的作用,该成果被写入《中国慢性胃炎诊治指南》,并在国内各基层医院应用,获得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团队在国际上首先通过临床干预试验,证实叶酸可减少腺瘤的初次发生,该成果作为结直肠癌一级预防的重要突破被纳入国内共识意见。

团队率先提出小檗碱(即黄连素)可以减少腺瘤摘除后再发而预防结直肠癌,被编入《2021中国结直肠癌综合防治共识意见》中。研究团队对肠镜下摘除腺瘤的病人干预2年以上,发现盐酸小檗碱可降低腺瘤复发率22.3%,特别是对高危的进展性腺瘤防治效果更佳。

团队发现他汀可能阻断结直肠腺瘤摘除后复发,具有潜在的预防结直肠癌的作用。

房静远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研究首先证实可以通过分析肠菌判断大肠癌术后化疗效果与预后。此外,房静远教授团队还发现了一种名为具核梭杆菌的细菌,在大肠癌手术标本中如果这种细菌含量高,那么患者化疗效果很差。这一发现为大肠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也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希望。

“如果说外科、肿瘤科的医生是让病人告别肿瘤,那么消化科医生最重要的责任就是让更多的人远离癌症。通过科研创新,我们希望为更多患者提供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方案,从而降低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房静远教授说。

医学研究为明天,唯有不懈求索

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实验室里经常灯火通明……作为消化疾病专业“国家队”的领军人,房静远教授始终觉得使命在肩,“名和利的问题,我不去多想,我只想病人能好”。

临床科研要想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每一个项目所涉及的临床研究和转化研究可能都需要耗时数年甚至十数年。房静远教授一直是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的临床研究型医生。他说,临床研究型医生既要有扎实的临床功底,又要有比较好的研究能力,还需要长时间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积累。“医学研究的道路充满艰辛和曲折,但坚持不懈地努力探索和研究,就一定能够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传承江绍基院士、萧树东教授等前辈的医学科研精神和教育精神,房静远用心栽培优秀人才,带领团队钻研疑难杂症。学生的眼中,房静远是“每周50小时超负荷工作、每年接诊数千例患者”的“超人”;是“科研团队的主心骨”。

医疗是为了病人的今天,而科研是为了医学的明天。作为房静远教授的学生,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副所长、仁济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副主任陈慧敏特别感激房教授对他临床思维的培养。

房静远要求学生在门诊和胃镜检查中细致观察病例,强调“多问诊、多查体”。每周四的查房时间,房静远会结合患者病情讲解消化病学的最新进展。“这种临床与科研的深度融合,让我学会从实际问题出发寻找研究方向。”

现任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副所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洪洁觉得自己很幸运。“房老师帮我们顶住很多压力,让我们年轻一代沉下心做科研。”洪洁说,房静远教授不仅是非常优秀的医生,也是杰出的科学家。“房老师对医学前沿研究有敏锐洞察力。2014年,房老师就带领团队着手开展肠菌与大肠癌等肠道疾病的研究。正是房老师带领团队开拓,使得仁济医院消化病领域的科研成果频频亮相国际学术界。”

房静远教授团队近年来培养了2名杰青和3名优青及上海市领军人才。随着年青骨干的成长,将会有更多的临床科研成果诞生并转化为有益于患者的诊治技术。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