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牧群
在好大喜功面前,徐克终究还是把自己弄丢了。
一直对徐克新片《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心存侥幸,一来他近年和“流量”明星合作的《西游伏妖篇》《长津湖》等,业绩不差,二来放眼其“北漂”以来作品均在及格线上,且有一贯风格。想到过这次拍砸的概率,但把“侠之大者”拍成“瑕之大者”,实属意外。
年前预告片一出,心想“坏了,千万别把武侠片拍成战争片”,结果还是掉进了追求战争场面的窠臼。众所周知,徐克以武侠片见长,在武侠世界里兼容探案、悬疑、奇幻乃至科幻元素,是他几十年不变的实验配方。相对而言,战争片并不是其主菜,直到联合执导了《长津湖》,一举捅破中国电影票房的天花板,就连衍生作品《长津湖之水门桥》,也斩获2022年票房冠军。也许正是这两部战争片拍成功形成的思维惯性,让徐克误以为把规格拉高,场面做大,票房就有了无限接近天花板的保障。结果,他错了。
在金庸《射雕英雄传》的原著里,战争只是故事的时代背景,并非主诉求,故省去吃力又不讨好的战争戏,历来是该故事影视化不约而同的默契。徐克这次反其道行之,刻意放大战争要素,进行可视化呈现,结果却是战争、武侠两不靠。
作为战争片,《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徒有其表,而无甚战争之实。影片除了开局一场蒙金之战,其余只剩蒙古军的阵仗,并无太多的调度和细节刻画,放在正经古装战争片里,这场戏无足挂齿。战争片没了鏖战场面,军阵搞得再浩大,也只是虚张声势,一旦虚张,那就是伪战争片。
作为武侠片,它同样缺乏正邪博弈和过招。正叙故事里,也就最后郭靖单挑欧阳锋的高潮戏,以及早前郭靖干掉欧阳锋马仔一战算重场戏,余下黄蓉与华筝、欧阳锋在马厩里的交手,太小儿科。此外欧阳锋不堪的记忆中,还有一场败给郭靖的戏码,与其高潮戏里的招式和结局雷同,不知其用意何在。影片的打斗场景之稀少,不仅刷新徐克武侠纪录,还刷新金庸小说改编的纪录。武侠片没了打戏支撑,再响亮的侠义口号,都是虚张声势。
影片最大的原罪,莫过于流水账剧本。金庸原著故事够普及,那么多蜻蜓点水的闪回提要大可不必,近两小时的郭靖“寻黄记”中,还有占据多半时长的蒙古大营水戏,留给重逢和护城的篇幅不到半小时。而且人设上,小郭开场已是欧阳锋之上的无敌存在,一个欧阳锋即可冲溃来犯的蒙古大军,何况战力更高的郭靖。
尤其到最后,黄蓉和郭靖在宋蒙两军中伸开手臂的那一横,忍不住一声长嘘,那一刻,好怀念《龙门飞甲》里错进错出的设计。在好大喜功面前,徐克终究还是把自己弄丢了,好端端的“侠之大者”,沦为徐克武侠史上的“瑕之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