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炜
专栏作家
Columnist
读书,写字,旅游,锻炼
风景而论,西山一带,为北京近郊之冠。
穆儒丐有一本小说叫《北京》,写的是民国初期的北京。小说开头是民国元年三月,“在由西山向青龙桥的道上,有一个青年,骑着一头驴”,这个青年,很可能就是作者穆儒丐的化身。“穆”来自作者的满族名——穆嘟哩,儒丐则是取“九儒十丐”的意思。他生于西山的健锐营,后来在报社当记者。
小说主人公叫伯雍,家在西山一带,也是在报社工作。
小说写西山,“这个地方,冬令不十分寒,夏天不十分热,由那太行山的余脉,成一个半环形。环口正向东南,把北京城环绕在内,仿佛做了个影壁。西山麓下,王公世胄的坟园不计其数。所以以风景而论,西山一带,为北京近郊之冠。静宜园与名刹碧云寺昆连。辽金时代大概就有这个园子,因为碧云寺是当初耶律楚材的墓地”。小说写每逢四月北京柳絮乱舞的时候,前清皇帝必要到静宜园来避柳絮,后来经过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两次浩劫,静宜园变成了一座废园。
伯雍听说,有一位慈善家,把静宜园从皇室借出来,“打算开一个女学,办一个贫儿院,将来还要开办工场”。那位慈善家号万松野人,就是英敛之(英若诚的爷爷)。英敛之在西山办学,历史中确有其事,不妨把小说中的一段话,当成英敛之确实说过的话,他说:“人类办人类的事情,不但没有彼此的分别,地方的界限更不应当有。不过有知识的人和有财产的人,总须把精力使在穷困的地方,不但教人有饭吃,是要紧的事,教人受教育学真理,比吃饭还觉要紧。目下虽国人不能吃饭的太多了,而不能受教育的尤为可怜。”
英敛之在清帝退位之后,在香山收容旗人,开办女中,建香山慈幼院,创办辅仁社,到1925年,辅仁社变为辅仁大学。1917年,蔡元培、李石曾、夏坚仲等发起劝募,修整香山边上倾颓日甚的碧云寺,正殿仍由住寺僧人做佛事活动,配殿改造为教室,办起了法文预备学校。而后李石曾在周围开起了农场和疗养院,建立中法大学西山学院。1922年李石曾与方丈签订合约,庙产归中法大学管理,方丈任校董。李石曾的爸爸李鸿藻是晚清重臣同治帝师,李石曾是民国元勋国民党干将,他和鹿钟麟一道把溥仪赶出紫禁城,是故宫博物院第一任理事长。中法大学1925年得到资助,在东皇城根购地建新校舍,中法大学附属西山中学仍在碧云寺办学。
一百年前,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去世。办过丧事之后,遗体暂厝碧云寺。曾经在西山中学度过的翻译家李治华曾写文章回忆:“我曾数次参加他逝世周年纪念庆典,也曾亲见名画家徐悲鸿来这里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