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08日 星期二
艺术教育“重启”炼铁高炉 旧厂房孕育“艺术磁场”
第14版:文体新闻/文娱 2019-11-25

艺术教育“重启”炼铁高炉

上海美术学院欲为钢厂遗存添亮色

上海美术学院的入驻将使这些老厂房获得重生

上海美术学院即将入驻宝武集团原不锈钢厂地块,记者日前在上海大学举行的第二届上海吴淞国际艺术城论坛“艺术,都市之颜”上获悉,这块位于上海北面的钢铁工业遗存很快将成为上海一个新的文化地标。

艺术教育带来什么

为什么上海美术学院要坚持到上海北面这样一处尚在转型、并不具备良好公共设施的环境里面?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金江波表示,因为艺术是一个改革者,同时艺术家是改革的先锋队伍。“我们希望把艺术教育作为艺术改革力量的基因植入到需要改革的地方。上海吴淞国际艺术城所处的100年左右历史的不锈钢厂具备了我们所想象的空间,满足了我们想象的条件。”艺术不仅仅在课堂里面、在大学园区里,也可以是在街头、在小河的岸边,与原住者共建一个美的社区,成为有温度的街区,艺术教育就能够变成无声的力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

宝钢兴盛于上个世纪50年代,当时上海规划了两个重工业基地,一个是北面的宝钢,一个是南面的金山石化,这是当时上海重工业的两翼。上海美术学院设计系副主任程雪松说:“当时的宝钢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社会主义工业化城市的建设,我们要建设我们的国家。现在,上海美院进入宝钢,我们要为这个地方创造新的价值。我们的艺术教育会给宝钢带来什么,我觉得可以给这里带来气质。”

文化艺术是城市“针灸”

利用文化再造城市,是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德国小城卡塞尔为例,它曾经作为汽车设备和军工制造基地在“二战”中几乎毁于战火,但文化和艺术却推动着这座城市在近期实现了令人吃惊的重振,五年一届的卡塞尔文献展、特色化的艺术品收藏、创意导向的城市再开发等,均在这个过程中做出了贡献。再看作为世界遗产的奥地利第二大城市格拉茨,也是欧洲文化之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设计之都”,在申请和运作这两大文化创意项目的进程中,城市走出了一条传统与创新结合、旧工艺与高科技交融的发展道路。

艺术之于城市,正是一种“针灸”的作用,为城市、社区带来更为正向的影响。什么样的公共艺术才是好的或有价值的?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馆长弗朗西斯·莫里斯提了这样几点:“它应该看上去不像公共艺术;它应该不是永久的;它不应该是为了社区而设计的,而是和社区一起去设计的;它应该有一种开放的视野,要勇于接受一些意外还有失败;它不一定总是要去那些常规的场所进行展示;它更多关注于过程而非结果,不是只为了实现最终目标。”

艺术其实是在把我们的根接上,把我们的文化和周围环境的营养接上,使我们对这个城市重新建立归属感。在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曹意强看来,艺术甚至可以是城市发展的驱动器,它能重塑整个社会。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郁喆隽这样理解艺术对现代城市生活的贡献,他认为艺术对于城市的影响不仅仅在于外在的景观化,它也可以影响到城市中每一个人的心灵。

本报记者 徐翌晟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