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9日 星期日
豫园灯会昨晚亮灯 无人值守全自动5G细胞库启用 古猗园“元宵夜游”试灯 “杨浦第一高”动工 重点企业受表彰 社区医生凭啥在三甲医院坐诊?
第4版:上海新闻 2020-01-11

社区医生凭啥在三甲医院坐诊?

儿中心牵头成立东部儿科医联体,把“绝活”教给基层儿科医生

以前只听说三甲医院专家到社区看门诊带教,而社区医生跑到大医院坐诊却是新鲜事。如今,浦东新区金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莫丹丹,每周看完社区的门诊外,周五下午还要到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看“呼吸哮喘专科门诊”。这一新尝试,源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牵头的东部儿科医联体建设。

几年来,金杨社区的儿科水平日益提升,病人留在了社区;而莫丹丹等社区医生,也在儿科医联体建设中掌握了更多本领绝活。

为基层培养儿科人才

儿童哮喘,作为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慢性疾病,几乎占据儿科门诊的半壁河山。仅上海地区就有约30万名患儿,浦东地区超过4万。以往,儿童专科医院门诊大都超负荷运转。2016年2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携手浦东、奉贤两区,成立东部儿科医联体,至今覆盖85家基层单位,年门急诊总量超过300万人次。

基层儿科人才紧缺,是制约儿科发展的最大挑战之一。儿科中心牵头负责编写教材,花大力气培养基层的医护人员,在教学过程中,将重点放在儿童常见的呼吸、消化以及儿保类疾病上。东部儿联体分三批共招收医护学员近80名,不仅产生优秀学员7名,均已在儿中心开设了专病门诊,涵盖呼吸、消化、儿保、内分泌等学科领域。更可喜的是,先后36个儿科适宜技术首次植入社区,42项临床培育在基层协作开展。

社区医生赢得家长信任

莫丹丹是“儿联体基层医护人员高级研修班”学员,她的导师是儿中心呼吸科主任殷勇。在上海这轮儿科建设的“政策春风”下,她目睹了社区儿科能力提升的可喜变化,也在儿中心这个更大的舞台上收获了很多。

家长朱女士,就是莫丹丹的粉丝。她的第二个孩子出生8个月在儿中心被诊断为哮喘,后并入金杨社区组,莫丹丹是签约医生。“那时,我被孩子反复的病情折腾了半年,已经有气无力,只想找个安全的方法把他养大。”朱女士说。得益于儿科医联体的工作模式,她带着孩子在社区就能看到专家门诊,日常随访也在社区,时间、费用成本大大降低。此外,她还通过微信群,和医生建立了联系,医生对孩子的疾病非常了解,孩子对医生也很熟悉,并愿意配合治疗。“现在不会像当初那么无助了,孩子3岁半了,病情也控制得不错。”朱女士说。

医联体模式辐射全国

随着一系列举措的深入实施,卓有成效的“上海东部儿童常见疾病分级管理模式”已经形成。据介绍,目前哮喘+分级诊疗项目已形成1(上海儿童医学中心)+12(浦东/奉贤综合医院儿科)+23(浦东/奉贤社区医院)的格局,覆盖了浦东、奉贤地区92%的综合医院儿科和33%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儿童哮喘分级诊疗网格化协作体系,仅2019年即完成雾化治疗近20万人次,肺功能随访4000余人次,新增管理的哮喘患儿2000余名,一年内总体控制率达70%。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副院长、儿科医联体负责人赵列宾说,上海东部地区儿科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基层儿科门诊量较前上升15%,住院量上升26%,儿中心普内科则不断走低。“一上一下”,显示出儿联体已成功把大部分常见病患儿留在了社区,分级诊疗成效不断得到巩固。这样的服务模式不仅推广到全市,还已辐射到全国多个城市。

儿科分级诊疗,就是要让社区“接得住”、百姓“愿意去”、本地“管得了”。记者从上海市卫健委获悉,上海不断深化儿科医联体建设,推进“东南西北中”五大区域儿科医联体有效运行,医联体牵头医院签约医疗机构304家,促进儿科优质资源纵向延伸。目前,12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提供儿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服务。

本报记者 左妍 实习生 顾悦宁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