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俄罗斯疫情形势普京称正在恶化 美国多州“甩开”特朗普 世卫:限令“解冻”应考虑6项标准 非洲连遇多道“坎”
第14版:国际新闻 2020-04-14
新冠 蝗灾 埃博拉

非洲连遇多道“坎”

津巴布韦面临新冠肺炎疫情考验

中国向非洲捐赠的抗疫物资 本版图片GJ

非洲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集中的大陆,也是国际公共卫生安全的薄弱环节。除了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非洲常年饱受埃博拉等传染病困扰,如今蝗灾又将卷土重来。

同时面临多重挑战,非洲如何渡过危机叠加的难关?

非洲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确诊病例总数已逾1.3万例,累计死亡744例,疫情蔓延至52个国家。面对这场席卷全球的公共卫生危机,非洲多国政府升级了各种措施,包括关闭边境口岸、强制要求隔离、禁止公众聚集等。

非洲常年饱受多种传染性疾病困扰。13日,刚果(金)再发现一例埃博拉确诊病例,是4月以来发现的第三例埃博拉病例。新增病例为一名7岁儿童,与前两例确诊患者曾前往同一家卫生中心。

此外,第二波蝗灾开始侵袭非洲,非洲发展银行近日批准150万美元的紧急救济赠款,帮助东非9个国家遏制蝗灾。

农村疫情扩散

多国严令封锁

世卫组织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在非洲出现时间较晚,但近几周病例却呈指数级增长,疫情正在非洲农村地区扩散,目前已有超过16个非洲国家出现集群病例和社区传播。

为应对不断升级的疫情,非洲许多国已采取“封城”、宵禁等举措。作为非洲确诊病例最多的国家,南非自3月27日起实行全国“封锁令”,力图遏制病毒传播。

疫情同样严峻的阿尔及利亚发布通知,要求严格执行各种限行和封闭措施,一旦居民违反禁令,将面临罚款或拘禁。津巴布韦也实施了“全国封禁”政策,居民除购买食品等极少数情况外,不得外出。

非洲人口第二大国埃塞俄比亚宣布国家紧急状态实施方案,禁止4人以上的集会,在公共场合必须佩戴口罩,客运车辆的载客量不能超过50%。确诊病例超过1500例的埃及宣布,全国宵禁再延长两周。尼日尔宣布,将国家卫生紧急状态延长三个月。

医疗体系脆弱

检测能力不足

同时,非洲大陆脆弱的医疗卫生体系也给应对疫情带来巨大挑战。部分国家重症监护室病床、呼吸机和工作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只能采取居家护理方案。

非洲国家检测能力不足,潜在感染人数可能远超目前的确诊人数,疫情扩散的风险极高。

南非卫生部长兹韦利·姆希泽表示,该国迄今进行了约6万次检测,目前每天检测速度接近5000次。但与其他地区的国家相比,这个数字仍然比较少,意大利的人口与南非相当,已经进行了70多万次检测。非洲其他国家的检测数据更加令人担忧。

当地难民问题同样不容忽视。联合国难民机构称,由于非洲东部难民营空间狭小、水和基础卫生设施稀缺、粮食供应难以得到保障,特别容易受到病毒侵袭。

经济遭受重创

蝗灾雪上加霜

伴随疫情而来的,还有沉重的经济及就业压力。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执行秘书薇拉·松圭表示,非洲2020年经济增速可能从之前预期的3.2%降至2%左右,原油出口收入将大幅减少,而医疗支出可能增加106亿美元。

世界粮食计划署估计,疫情将给发展中国家造成2200亿美元的损失,并摧毁非洲近一半的正式工作岗位。非盟也发布报告预估,非洲将流失近2000万个工作。

目前非洲多国已行动起来积极“自救”。埃及、肯尼亚等多国央行近期集体降息,南非等国还推出了一揽子经济刺激措施;乌干达政府开始向150余万“禁足”在家的城市贫困人口分发救济食物。

伴随雨季到来,第二波蝗灾已经开始侵袭非洲,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治理蝗虫灾害更加复杂。

首先,根据防疫要求,农民不能离家,也被禁止聚集。其次,消灭蝗虫需要大量喷洒药物,疫情使全球货运航班大幅削减,杀虫剂运输出现延迟。第三,非洲国家在防疫上加大了支出,各国政府无法投入大量资金消灭蝗虫。

中国守望相助

展现大义格局

面对危机,来自国际的援助格外重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强调,国际社会应将非洲作为抗疫的“重中之重”。

埃塞俄比亚总理阿比·艾哈迈德也呼吁全球团结起来,他说:“如果非洲没有打败新冠病毒,这种病毒将再次攻击全世界。”“这是对我们大陆的现实威胁。”非洲疾控中心主任约翰·肯格松说:“为了生存,我们必须在非洲赢得与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

目前,联合国粮农组织已将应对沙漠蝗灾的募款呼吁增加至1.5亿美元,目前已承诺或到账的款项有1.1亿美元,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11个国家政府以及联合国中央应急基金等多个国际捐款方。

自非洲新冠肺炎疫情拉响警报,从抗疫物资到经验共享,中国用各种方式积极向非洲国家提供支持和帮助。中国与非洲的兄弟之情也在携手“战疫”中升华。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副院长王珩认为,帮助非洲,体现的是大义和格局。中非在共同抗击和抵御埃博拉、疟疾、新冠病毒等人类共同敌人的历程中守望相助,当下正是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时刻。

本报记者 张颖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