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4日 星期五
上海天气预报 今日导读 积极开展联防联控国际合作 消费市场“烟火气”本报记者亲体验 城市学会思考 生活将会怎样?
第1版:一版要闻 2020-04-20

城市学会思考 生活将会怎样?

探访杭州“城市大脑”的诞生发展和创新应用

基于杭州“城市大脑”的“数字驾驶舱”,将实时数据在屏幕上滚动,供决策者参考 本版摄影 记者 萧君玮

杭州“城市大脑”坐落于“云栖小镇”上,这里有着当下最硬核的云计算企业集群

黄浦江边,上海,“两网大会”刚刚召开,探索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新途径;西子湖畔,杭州,城市大脑高密运转,数据在线、部门协同日臻成熟。

2016年,杭州城市大脑因“数字治堵”的需要而诞生;2019年,建成涵盖公共交通、城市管理、卫生健康、基层治理等11大系统48个应用场景,推动“数字治城”;2020年,健康码在杭州率先推出,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推广,打响“数字治疫”……这座人口刚刚迈过“千万”大关的数字之城,正在探索城市治理新方案。

“城市大脑”是什么?杭州经验能为城市治理带来什么新思路?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两度前往杭州,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采访。

从信息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必由之路。城市治理的落脚点,是政务流程的大变革,也是百姓生活的小确幸。

城市之美,在于思考。善用科技,善于思考。

本报记者 杨洁 萧君玮

数字治堵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红绿灯和交通监控摄像头的距离。它们在同一个杆子上,摄像头“看”到路口南北向很堵,东西向很空,红绿灯却“无动于衷”。

杭州“城市大脑”的诞生,打破壁垒。从摄像头获取即时交通流量,交通信号灯根据流量,优化路口时间分配,提高通行效率。

舒心就医

出示健康码,除了展示手机外,还可直接“刷卡”通行——杭州市民卡、居民身份证已经与健康码数据互通,解决了老人孩子的困扰。在24小时自助机上,健康码还可预约挂号。杭州“城市大脑”打通了卫健、医保、信用等数据,看病无需重复排队付费,费用可以回家支付。

>>>详见第2、4-5版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