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3日 星期四
小星星 三言两语 日出 与一对春燕对视 耳环之魅 “斗”鸟 口罩生活 菜场里的人
第16版:夜光杯 2020-04-20

菜场里的人

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羊郎

解决一日三餐离不开买菜,不跑小菜场好像就没有过日脚的腔调。

病毒肆虐,大家开始有点习惯了人和人的安全距离。这在无疫情的太平日脚里,国人一般很难做到,否则银行等特殊场合排队时不用特地画个一米线。疫情的阴霾不散,一下子让人知道了人与人之间是要让着一点的。然而菜场则不同,踏足其间很难做到不摩肩接踵。刚跨进菜场时看到满眼的口罩,好像看到了病毒的阴影,人与人擦肩而过,还会有意隔出距离,可是没过多时,一进入选菜看价的状态,买菜人就有些物我两忘了,毕竟病毒再狠,日子总要过的。看着一批新的时鲜菜被翻到台面上时,大家伙儿不禁返璞归真,一拥而上争相把水灵的新鲜菜抓入自己的塑料马甲袋里,哪还顾得上身体的接触距离。在大家都提着竹篮子买菜的过去,人和人之间还有一个小菜篮头的距离,现在都拎马甲袋了,人和人挤在菜摊前,要不亲密接触都难。白色塑料袋免费的,任人随意抓取,一种菜装一个袋子,买点葱姜也是一个袋子,买点蘑菇又是一个袋子,袋子不嫌多,可以作为垃圾袋嘛。好像忘了禁塑令。

疫情持续的时间超出人们的想象,对人的观念和生活习惯都带来一些微妙的变化。菜场里卖菜的,想着行市开始回暖,希望把失去的营业额抓点回来,所以扎成小捆的蔬菜也比以前量多了,而相反的是买菜的人似乎都想买得少一点,买得质量好一点,反正现在宅家的时间太富裕了。可不,眼前那位中老年妇女在一堆个头大小不一的娃娃菜里精心挑了一棵中等大小的,一边自言自语道:回去炒一碗就可以了,好吃,明早再来,要吃新鲜的。是啊,为了把病毒闷死,大家抗疫在家,出门买个菜,回家烧个菜,走走路透透气,也能打发点寂寞。还有一次看到一位跑菜场熟门熟路样子的男士,在一堆扎成捆的芦笋前东挑西拣好久,我想现在的芦笋不是最当季的时鲜货,长得都差不多,没啥挑的。只听到那男士瞟过来一眼嘟哝道:本来想调调口味的,一捆格恁多,哪能吃得光。这分明在寻求呼应。但是难怪,疫情持续太长了,生意不好做,卖家总要想方设法促销啊。

空闲时间多了打发一点可以,但是排队结账的耐心不是短期能练出来的,所谓积习难改。菜既然已经入袋,都希望快点结账跑路。如果前面的人买的菜品种多,所需结账时间就长,碰到需要找零的就更会磨掉时间,排队的脚步就不自觉地往前凑,原来的防疫距离感又消失了。前面一个老太太等着收账的找还八分钱,偏又是一分二分的角子难找,收银员想以几根葱代替了事,而老太不让,认为自己买的菜多,本应送葱的,七搞八搞的搞得后面的人眉头皱起,浪声起来。中青年习惯于用支付宝、微信付账,省事不少。

结账台上放着一个印有二维码的纸板,一面支付宝,一面微信,够简约的,但前面那位刷了支付宝走人了,后面的人不知道这纸板是“两面派”,用微信支付反复扫那二维码却屡试不爽,他急,后面等的人更急,回过神来才明白牛头不对马嘴了。收账人的方便简约反倒让付款人不明就里地出错,也无意中消磨着一些排队人的耐心。当然,年轻人排队似乎气定神闲一些,反正一机在手,解闷不愁,只是低头族们的颈椎老是受累。

微信里曾经看到说这新冠病毒也会传到狗狗身上,而为狗设计的口罩好似未见过。人闷在家里抗疫都想出来透透气,何况狗狗呢?一位老人出来买菜,一带两便,将宝贝狗狗也带了出来,如此这般,排队结账队伍里就多了一条在人群里进出穿梭的狗狗。怕狗狗的或对病毒有高度过敏心的人忍不住埋怨道:哪能疫情期间还在公众场所遛狗啊?!想不到的是狗狗的主人竟然呵呵一笑,云淡风轻地来了一句:呒没关系的。听这语气好像是别人冲撞或打扰了他,他在说不碍事,没关系的。真是有没有搞错,到底谁是谁非啊,一时把人搞糊涂了。看来公德心羞耻感的教育也要从娃娃抓起,而且任重道远。

菜场里从来不缺烟火气,菜场里的人都是社会人。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