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3日 星期四
科技赋能外,城市治理还需自我创新 昔日堵城排名直降 百姓就医先看后付
第4/5版:要闻 2020-04-20

昔日堵城排名直降 百姓就医先看后付

探访杭州“城市大脑”的诞生发展和创新应用

云栖国际会展中心二期顶层绿地上,竖立着二〇五〇字样的主题雕塑

在总车位和剩余车位的数据之上,还有经过计算得来的“泊位指数”

杭州市医疗机构推行“舒心就医”,让“数据多跑路,患者少跑腿”

本报记者 杨 洁 文 本报记者 萧君玮 摄

在“会思考”的城市生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停车场不设栏杆,先离场后付费,车辆可以鱼贯而出,付款链接主动发到手机上;看病就医不再重复排队,就诊结束后回家再付钱;去旅游“10秒找空房”“20秒景点入园”“30秒酒店入住”,节省时间“多游一小时”……这些在杭州都已实现。

如果将城市看作一个生命体,大脑中枢的作用不言而喻。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生活场景,离不开城市大脑的精密运作;背后,则是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的高效协同。

缘起

数字治堵

解决“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前几年上塘高架七八公里路要开50分钟,就是一停车场。可就算这样,也比走地面快。”熟练地打着方向盘,“的哥”李晓宇一边开车,一边打开了话匣子。

李晓宇在杭州开出租车18年。上白班的他,基本每天早上6时多就上街转悠了。这座城哪里拥堵哪里畅通,他最懂经。

这几年,李晓宇发现杭州路况好像改善了,原因之一是红绿灯会“变”。“如果这条路车多,横向那条比较空,转弯灯时间就会变长。”以前城西往杭州火车站那段,三四公里路有时要开15分钟,李晓宇不大愿意跑;现在不一样了,一路全遇绿灯也有可能,“我们每天在路上跑,感觉得到。”

李晓宇是敏锐的。“数字治堵”,正是杭州城市大脑建设的缘起。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什么?中国工程院院士、杭州城市大脑总架构师王坚曾经给出这样一个答案:“红绿灯和交通监控摄像头的距离。”它们在同一个杆子上,可彼此“老死不相往来”:摄像头“看”到了路口有那么多车辆经过,或许南北向很堵,东西向很空,可红绿灯却无动于衷——它们的数据从未连接过。

杭州城市大脑诞生之初,就是要打破壁垒,缩短这个“最遥远的距离”。

“政府能否开放部分数据资源?”“不同部门的数据五花八门,怎样统一调配?”“如果算法出了问题,谁来负责?”2016年4月,在政府专班与企业的无数次讨论甚至争执中,杭州城市大脑开始孕育。

“第一次,人们在知道杭州的车辆保有量后,还清楚地知道了此时此刻路上跑了多少辆车。”杭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副局长吕钢锋一边说着,一边打开手机查看,“现在是22.4万辆车。”城市大脑从摄像头获取即时交通流量,交通信号灯根据流量,优化路口时间分配,提高通行效率。

有了城市大脑的智能调控,每辆车在高架上的行驶时间节省了大约10%,平均节省4.6分钟。两年后,杭州市在全国拥堵指数百城榜上的排名已经从第3名下降至第57名。

发展

数字治城

看病流程重塑“最多付一次”

打通交通“堵点”,只是杭州城市大脑应用的第一个领域。从“治堵”走向“治城”,2019年底,杭州城市大脑已建成涵盖公共交通、城市管理、卫生健康、基层治理等11大系统48个应用场景。

城市变得更“聪明”,也意味着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老百姓前往医院看病、停车愈发便捷,就是一个生动缩影。上午9时,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大厅人流如织。进入公共场所需要出示健康码,已成为大家的新习惯。不过在这里,除了展示手机,还可以直接“刷卡”通行——原来,杭州市民卡、居民身份证已经与健康码数据互通,经过读卡器读取,自助机上可跳出对应的健康码状态,解决了老人、孩子的困扰。不仅如此,在24小时自助机上,健康码还可直接用于预约挂号,功能正在逐步拓展。

记者在消化内科诊室遇到了杭州市民陆先生。他刚做完血常规和便检,现场领取了检测报告。“医生给我开了点药,我直接拿完药就准备回家了。”尽管有化验、开药等环节,但陆先生无需重复排队付费,一次性结算费用——如今在杭州,看病流程重塑,百姓就医实现“最多付一次”。

“市民可以先看病、后付钱,费用等回家用手机支付也行。”市一医院副院长胡炜告诉记者,杭州城市大脑推出“舒心就医”场景,打通了卫健、医保、信用等数据,看病可以抵扣信用额度,患者在就诊结束后48小时之内都可支付。

市一医院所在的湖滨商圈是杭州人气最旺的地方,停车是老大难。“以前从上午7时开始,医院边上的学士路、浣纱路两条路就一直堵着,排队几百米,进医院要2个小时。”保安队长陈建军干了6年,那会儿一个班次派3名保安配合交警,等车开走一辆,才能再放行一辆。而现在,他们的工作变轻松了,这要归功于医院附近竖起的智慧停车引导牌。

别看小小一块引导牌,背后涉及的主体不少。“路面交通归交警管,路面停车位归城管管,医院停车位是医院管,周边商场各有业主。”杭州市上城区湖滨街道党工委委员王潞说,城市大脑赋能后,大家不再“单兵作战”。

推广

数字治疫

健康码数据可实时连通

总申请人数、亮码使用量、其他场景使用量、红黄绿码的当日人数与占比率……在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这些数字实时呈现,一目了然。亮“码”通行,是疫情对人们生活最显著的改变之一。被频繁使用的健康码,就是杭州依托城市大脑率先推出的一项应用,随后迅速推广到全国200多个城市。

城市大脑筑起的数字防线,在特殊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基层治理赋能。走进杭州市下城区东新街道指挥中心,巨大的屏幕上,“疫情监测”“疫情预警”“居家观察信息”等模块一目了然,充满科技感。切换维度,辖区地图上出现不少白色圆点,这是街道正在施工的工地,点开其中一个:“公司单位某某,负责人某某,绿码747人……”即便人们来自五湖四海,健康码数据已经实时连通。

大屏幕上方有一行字:“杭州城市大脑·下城区平台东新街道数字驾驶舱”。为什么叫“数字驾驶舱”?顾名思义,这些鲜活的数据如同仪表盘上的信息,帮助“司机”精准决策。杭州城市大脑将各条线部门的数据连通,根据市、区、街道等各级部门权限不同,管理者所看到的信息也不一样。东新街道是杭州市率先建成街道级数字驾驶舱的街道之一。

为助力复工复产,杭州又推新招:3月2日,“亲清在线”系统上线。这是城市大脑的最新应用。

“叮——您有一个来自杭州市政府的红包,请查收。”杨和英从千岛湖来杭州工作,已有五六年。3月份,她在手机上收到两个红包。“一笔是疫情期间租房补贴,一笔是解决双职工家庭子女看护难,一共1000元。”

“按照传统发放形式,企业找到政策文件还要分析实施细则、填写申请材料,政府部门层层审核拨付,至少要一个月。如今,城市大脑同步比对数据,5分钟解决。”杭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党组成员傅卫权介绍,城市大脑使政府常态化直达所有企业和员工成为可能。

这边,企业负责人在线登记信息,按下提交;那边,员工的支付宝很快弹出提醒。截至今天上午8时,“亲清在线”平台已上线63条政策,兑现金额10亿元,兑付企业15.2万家;仅企业员工租房补贴一项,兑付员工数就达60万人。

展望

高效协同

打破政府部门数据壁垒

曾经,数据无法在线协同的“切肤之痛”,傅卫权深深明白。到数据资源局工作前,他是杭州旅游经济实验室主任,负责旅游系统大数据平台建设。如果要计算现在有多少游客在景区,又有多少游客在杭州过夜,怎么做?“1500个统计填报员把数据汇总到我这里,以前是一个月报一次,误差还比较大。”

2018年底,傅卫权加入城市大脑旅游专班,与公安部门建立的数据协同机制让这一问题迎刃而解。“以前,我们不知道什么时间到什么地方把什么产品推荐给谁,现在我们知道,上海人到杭州最爱住民宿,北京人到杭州最爱住高星级酒店,重庆人到杭州最喜欢美食……”

4500个应用程序接口,3200个数据指标,日均协同数据1.2亿条……这是截至2019年末城市大脑中枢系统接入的数据。“货物在流通中体现价值,数据作为特殊商品也是一样。”杭州城市大脑参建单位之一、云栖工程院执行院长王亚卿打了一个比方,“中枢系统等于是建设数据流通的供应链体系。”

数据流通的背后,更重要的是部门协同——这是杭州城市大脑的核心奥秘,也恰恰是难点所在。

“如果只是用技术手段去解决一些问题,那很简单;难度在于改革,在于要破除一些固有的顽疾。”在吕钢锋看来,杭州城市大脑建设是一场政府部门、社会管理的自我革命。

“政府部门之间的壁垒是城市治理的巨大痛点,互联互通非常重要。”王坚认为,城市大脑的应用场景背后,有许多有意思的地方值得探究,“不单纯是技术上的创新,而是城市治理的创新,是更深层次的改变。”

“让城市会思考,让生活更美好,让资源最优化,让治理更高效。”云栖小镇,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橙色墙面上的四行大字,就是城市大脑的设计理念与目标所在。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