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春风化雨 淇澳有岛 沉甸甸的劳模故事 炒青寒豆 微扶贫 更喜欢中国的吉赛尔
第16版:夜光杯 2020-05-09

微扶贫

王妙瑞

扶贫是大事,我自封“微扶贫”。

20年前我入住新小区,马路对面有个曹杨铁路农贸市场,第一次去买菜就被吸引住了,100多只摊位摆得满满的,各种农副产品丰富。设摊的都是农民,近的有苏浙皖、远的来自云贵川。喜欢吃甜酒酿的我,遇见了一个贵州安顺人。40来岁,皮肤黝黑,专卖甜酒酿,1块5一斤。摊位上叠放着湖绿色搪瓷缸,其中一只打开了盖子,我看里面的酒酿晶莹剔透,一股香味扑鼻而来,料想此酒酿味正,称一斤吧。摊主用铝勺挖了一勺,正好一斤。我说多加点汤,他随口呼应好的。回家先尝了一小碗,真是太好吃了。第二次去买,闲聊中得知他姓张,手艺是祖辈传下来的,大山深处的家乡虽穷,但会做酒酿的人很多。酒酿不能当饭吃,脱贫还得靠自己。老婆留在家里种地、管孩子。他只身一人坐绿皮火车来到上海,想凭一技之长谋生,多赚点钱,把家乡漏雨的旧屋修一下,孩子念书也不缺钱。我说这个农贸市场的周边超市、卖场不少,各种牌子的瓶装酒酿也很多,你的酒酿要有竞争力,必须保持爽甜清口的好味道不变,这样赚钱没问题的。老张信心十足地说能做到。

从此我一直在他那里买酒酿,还介绍了不少朋友来买,并先后为他写了两篇文章。有人拿着报纸,坐地铁从浦东和大杨浦赶到这个菜场来。一个在香港工作的上海人,吃了老张酒酿,当即预订了三百斤带回香港。老张的酒酿名气越来越响,逢年过节他的摊位前要排队买酒酿。消息传回贵州家乡,带动了几百人来上海做酒酿生意。10年前,老张靠做甜酒酿,破旧茅草房改造为大瓦房了,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菜场里有两个人的蛋饺做得不错,一个是上海阿姨,另一个是河北阿姨。我基本固定在上海阿姨的摊位买蛋饺。有一年夏天河北阿姨的摊位新来了一个年轻女孩做蛋饺。换人了?没有。原来她是河北阿姨读研究生的女儿,利用假期来上海帮助母亲打工的。阿姨是邯郸农民,还有一个儿子在读大专。虽然自己穷了半辈子,但不能让孩子穷下去。她拼命做好生意,让孩子念上了大学。我敬佩也感动。对上海阿姨说,想帮河北阿姨多卖掉一点蛋饺,以后就不到你这里买了。上海阿姨说,没关系,你就去她那里买吧。

这一买坚持了10余年。我曾为她做了一个粗略统计,一年的蛋饺自产量可达50万只。哈哈,像个食品厂的小老板啦。日子好过了吧?好过,好过,都亏上海人帮忙啊。河北阿姨笑着说。

在贫困地区眼里上海是福地。这些年来在沪建立农副产品直销点的也多起来了。有的地方虽离我家远了一点,但只要有“微扶贫”的意识,坐地铁出行很方便的,权当半日游,捎去一份情。去年6月朋友微信约我去光大证券大堂参加“扶贫集市”活动,来自湖南贫困县的新田,在现场开卖优质农副产品。我兴冲冲地去“赶集”,买了有机大米和茶籽油拉回家。三千里外的陕西汉中也贫穷,不过特色农产品可不少,在上海设立了服务中心,我买来汉中略阳乌鸡和食用菌,想跟东北的小鸡炖蘑菇的味道拼一拼。在东北军垦农场干过的老妻说她来烧这个菜。电视台播出石屏豆腐在康健菜场有售。噢,这是云南的一个贫困县,但有“豆腐之乡”的美誉。女婿家就住在该菜场附近,顺便带一份石屏豆腐,给同住的亲家品尝,自己也带回家一份……

“微扶贫”,举手之劳,无非多花点时间。当价廉物美的菜肴端上桌,我还要谢谢送菜到上海的农民朋友们呢!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