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25日 星期日
广告 一样的青春 别样的人生 让更多人愿为美好生活买单
第11版:文体新闻/文娱 2020-06-08

一样的青春 别样的人生

听80后作家王萌萌谈她眼里的红色起点

“当我看到李启汉当年来上海组织罢工,才来一两年就可以用几乎乱真的上海话和巡捕周旋,我其实有些汗颜,我来上海十几年了,上海话听得懂,但一直不敢开口说。”日前,80后作家王萌萌(见右图)来到静安图书馆,做客“众说周知——作家眼里的红色起点周周谈”,回忆起自己创作《铿锵序曲——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时说,“一百多年前,他们也是一群和我们一样的年轻人,有理想和希望,也有困惑和迷茫。”

写“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故事,可用的资料很少,也很枯燥,王萌萌说,“只有一本小册子,里面全是档案和会议内容,我好几次都觉得自己完不成这个任务。”后来,她决定去革命先烈李启汉的家乡走一走看一看。从都市走进李启汉湖南的家乡,王萌萌花了差不多一天的车程,翻山越岭,她感慨:“现在的交通这么便捷,我们都要花这么多时间,可想而知一百多年前,李启汉要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难度。”

王萌萌在翻看李启汉传记时看到,1921年“五一”劳动节前夕,法国巡捕突然对渔阳里6号实施围捕和搜查。当时李启汉正在楼上整理文件,看到巡捕过来搜查,急忙装作若无其事地打扫房间。这些巡捕们万万没有想到,眼前这个一口流利上海话的男子正是李启汉本人。“他是瑶族人,当时他来上海也不过一两年的时间,上海话就已经几乎可以乱真了,不得不让我佩服!”王萌萌说。

“李启汉直到遇害时也才29岁,他和我们一样都是年轻人。”王萌萌说当年李启汉在和工人交流时,也用了当时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当时为了让更多工人来学习马克思主义,李启汉把“工人夜校”做成“工人学习俱乐部”,在俱乐部里,可以免费打球、游艺、唱戏……工人们有了兴趣才会坐下来学习知识,了解马克思主义。有一次,一位名叫黄桂生的工人和李启汉一起踢足球,黄桂生把球踢进了泥塘,有些不知所措。李启汉一边安慰他,一边带他先洗脚,再洗球,温暖让两个年轻人的心连在了一起,后来,黄桂生进了工人夜校,成为罢工斗争中的积极参加者。

“革命前辈当年也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他们对理想的坚定,对世界的仁爱,对我们是有启示的。”王萌萌说,“我现在也正在创作抗疫的故事,我接触的不少逆行年轻医护人员,他们正是这份革命精神的传承。”

接下来,“众说周知——作家眼里的红色起点周周谈”将继续结合上海人民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红色起点”系列丛书,每周邀请一位作家与上海红色文化研究资深人士,总共开启6场线上圆桌访谈,“新民”App也将全程线上直播,主题包括中共创办的第一所高校上海大学的澎湃往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起点、《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故事……畅聊不能忘怀的上海红色历史,献礼建党百年。

本报记者 吴翔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